出自宋代陳延齡《浮覺院竹軒》:
山僧種竹數(shù)千個(gè),堂戶清陰日日濃。
從便寄棲天外鳳,等閒夢化缽中龍。
護(hù)余貝葉云無跡,刺破苔痕石有蹤。
老去要盟蓮社約,一枝攜取策龍鍾。
注釋參考
貝葉
古代 印度 人用以寫經(jīng)的樹葉。亦借指佛經(jīng)。 唐 玄奘 《謝敕賚經(jīng)序啟》:“遂使 給園 精舍,并入提封;貝葉靈文,咸歸冊府?!?元 榮肇 《原釋》:“如兇惡之徒,日誦貝葉之書,心藏蛇蝎之行,既死矣,以其能信佛,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樂。”
無跡
亦作“ 無跡 ”。沒有蹤影;沒有痕跡。 南朝 梁 陸倕 《新刻漏銘》:“一暑一寒,有明有晦。神道無跡,天工罕代?!?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政事下》:“﹝ 李惠登 ﹞為政清浄無跡,不求人知。”
見“ 無跡 ”。
刺破
刺破 (cìpò) 用尖物刺透 pierce 緊閉的嘴唇發(fā)出的哨音刺破了喧鬧苔痕
苔蘚滋生之跡。 唐 劉禹錫 《陋室銘》:“苔痕上階緑,草色入簾青。” 宋 張耒 《無題》詩之一:“出門蹄道苔痕滿,隱幾書塵鼠蹟多?!?清 龔自珍 《鵲樓仙》詞:“安排疏密,商量肥瘦,自劚苔痕辛苦。” 郁達(dá)夫 《偶過西臺(tái)有感》詩:“偶向西臺(tái)臺(tái)畔過,苔痕猶似淚淋痕。”
陳延齡名句,浮覺院竹軒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