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印肅《萬載縣橋疏》:
萬載洪機(jī)一發(fā),直得耳聾眼瞎。
放身通濟(jì)仁心,度盡微塵佛剎。
勸英賢,須特達(dá),百億龍?zhí)忑R鑒察。
大開寶藏施珠珍,個(gè)裹無私一毫發(fā)。
注釋參考
放身
謂不受拘束。 宋 歐陽修 《<一行傳>序》:“處乎山林而羣麋鹿,雖不足以為中道,然與其食人之祿,俛首而包羞,孰若無愧於心,放身而自得?”
通濟(jì)
(1).開朗豁達(dá)?!妒勒f新語·任誕》“ 祖車騎 過 江 時(shí)” 劉孝標(biāo) 注引 晉 孫盛 《晉陽秋》:“ 逖 ( 祖逖 )性通濟(jì),不拘小節(jié),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, 逖 待之皆如子弟。”《晉書·賀循傳》:“前 蒸陽 令 郭訥 風(fēng)度簡曠,器識朗拔,通濟(jì)敏悟,才足干事。”
(2).融通調(diào)濟(jì)。《晉書·文苑傳·王沉》:“痷婪者以博納為通濟(jì),眂眂者以難入為凝清?!薄缎绿茣だ罴鳌罚骸?大歷 時(shí),權(quán)臣月奉至九千緡者,州刺史無大小皆千緡,宰相 常袞 始為裁限,至 李泌 量閑劇稍增之,使相通濟(jì)。” 宋 蘇軾 《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(yīng)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》:“商賈販賣……須今年索去年所賣,明年索今年所賒,然后計(jì)算得行,彼此通濟(jì)。”
(3).往來通達(dá)。 宋 范仲淹 《論西京事宜札子》:“太平則居 東京 通濟(jì)之地,以便天下;急難則居 西洛 險(xiǎn)固之地,以守中原?!薄独m(xù)資治通鑒·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》:“又於 清苑 界開 徐河 、 雞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,由是 關(guān)南 之漕悉通濟(jì)焉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河漕·宣大二鎮(zhèn)漕河》:“又自 懷來 運(yùn)米三十石,溯流而上,竟達(dá) 古淀橋 ,則河之通濟(jì)甚便?!?/p>
仁心
仁愛之心?!睹献印るx婁上》:“今有仁心仁聞,而民不被其澤,不可法於后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?!?南朝 梁 陶弘景 《周氏冥通記》卷二:“涉乎仁心者必宜斷之以成性?!?宋 司馬光 《馬病》詩:“羸病何其久,仁心到棧頻。” 明 沉受先 《三元記·秉操》:“他身如泥塑,秉燭到天明。他一點(diǎn)仁心認(rèn)得真?!敝袊焚Y料叢刊《太平天囯·天父下凡詔書二》:“胞所奏極是,真真天父愛善惡惡,慈祥審慎之仁心也。”
微塵
(1).佛教語。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,七倍極塵謂之“微塵”。常用以指極細(xì)小的物質(zhì)?!洞笈派痴摗肪硪蝗骸皯?yīng)知極微是細(xì)色。不可斷截破壞貫穿,不可取捨乘履摶掣,非長非短,非方非圓,非正不正,非高非下,無有細(xì)分,不可分析,不可覩見,不可聽聞,不可齅嘗,不可摩觸。故説極微是最細(xì)色。此七極微,成一微塵。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(xì)者?!?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歸心》:“何故信凡人之臆説,迷大圣之妙旨,而欲必?zé)o 恒 沙世界,微塵數(shù)刼也?”《北齊書·樊遜傳》:“法王自在,變化無窮,置世界於微塵,納 須彌 於黍米。” 唐 張喬 《雨中宿僧院》詩:“勞生無了日,妄念起微塵?!?清 龔自珍 《法性即佛性論》:“十方,三世,所有微塵非他,知見而已矣?!?/p>
(2).極細(xì)小的塵埃。 唐 崔玨 《和人聽歌》:“《巫山》唱罷行云過,猶自微塵舞畫梁?!?魯迅 《吶喊·阿Q正傳》:“他早就兩眼發(fā)黑,耳朵里嗡的一聲,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?!?艾青 《光的贊歌》七:“每一個(gè)人都是一個(gè)生命,人世銀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塵,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能量,無數(shù)的微塵匯集成一片光明?!?/p>
(3).喻指卑微不足道者。常用作謙詞。 南朝 梁 陶弘景 《冥通記》卷二:“ 劉夫人 曰:‘ 周生 ,爾知積業(yè)樹因從何而來,得如今日乎?’ 子良 答曰:‘微塵下俗,實(shí)所不究?!?前蜀 杜光庭 《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詞》:“伏念臣獲以微塵,累叨皇澤,入?yún)⑤o衛(wèi),出領(lǐng)藩維。” 康有為 《蘇村臥病寫懷》詩:“縱橫宙合一微塵,偶到人間閲廿春?!?/p>
佛剎
(1).佛土。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(yīng)化的種種國土。 唐 王維 《贊佛文》:“在微塵中,見億佛剎。”《法苑珠林》卷六十:“東方去此百干億佛剎過已,有一佛剎,名無邊華世界。”
(2).佛寺。 唐 廣宣 《紅樓下聯(lián)句》:“佛剎接重城,紅樓切太清?!?宋 王安石 《金陵懷古》詩之一:“東府舊基留佛剎,后庭餘唱落船窗?!?宋 陸游 《法云寺觀音殿記》:“予游四方,凡通都大邑,以至遐陬夷裔,十家之聚,必有佛剎?!?/p>
釋印肅名句,萬載縣橋疏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