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供花優(yōu)缽,經(jīng)傳葉貝多
出自宋代方回《孔府判野耘嘗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》:
漢代哀牢種,瀘南大渡河。
其郡居善闡,有水號牂牁。
丞相祠諸葛,將軍畏伏波。
石扶碑故在,銅作柱難磨。
古但羈縻耳,今如震懾何。
一戎平六詔,萬旅削三峨。
跣足遑機(jī)弩,氈頭敢荷戈。
鬼王牽駿駔,泯國效文螺。
梵供花優(yōu)缽,經(jīng)傳葉貝多。
異香燃篤耨,碩果噉波羅。
碧鈿懸珠珥,銀鉤摘象馱。
深秋如夏熱,窮臘亦春和。
霧毒飛鳶墮,風(fēng)腥巨蟒過。
已還生定遠(yuǎn),猶類病維摩。
宦思輕髦梗,閒心愿澗阿。
此鄉(xiāng)非瘴土,何幸小婆娑。
注釋參考
供花
亦稱“ 供佛花 ”。舊俗在神佛前的供品上所插的假花,用通草或綾、紙制成花果和人物等。 清 富蔡 敦崇 《燕京歲時記·天地桌》:“每屆除夕,列長案於中庭……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、元寶等,謂之供佛花。”
傳葉
傳代,傳于子孫。 漢 朱浮 《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》:“損傳葉之慶祚,招破敗之重災(zāi)。”
貝多
(1).梵語的音譯。意為樹葉。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(jīng)。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。《佛說自誓三昧經(jīng)》:“佛告天子:昔吾出家,以汝為證;詣貝多樹,汝復(fù)為證?!?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木篇》:“貝多,出 摩伽陁國 ,長六七丈,經(jīng)冬不凋。此樹有三種: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;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;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。并書其葉,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。貝多是梵語, 漢 翻為葉。貝多婆力叉者, 漢 言葉樹也。 西域 經(jīng)書,用此三種皮葉,若能保護(hù),亦得五六百年?!?清 閻爾梅 《遂初園詩》:“東隣賸有逃禪地,更向 祗園 種貝多?!币嘧g作“貝多羅”。 清 吳偉業(yè) 《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》詩之三:“欲問辟支諸佛土,貝多羅樹即關(guān)頭?!?清 陳維崧 《賀新郎·中元感懷》詞:“亟倩蘭陀張浄饌,拋?zhàn)髫惗嗔_子,早勘破人間生死。”
(2).借指佛經(jīng)。 唐 張鼎 《僧舍小池》詩:“貝多文字古,宜向此中翻?!?清 顧景星 《<楝亭集>序》:“貝多、金碧、象數(shù)、藝術(shù),無所不窺?!?/p>
(3).傳說中的國名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述異記》卷上:“ 周成王 元年, 貝多國 人獻(xiàn)舞萑, 周公 命返之?!?/p>
方回名句,孔府判野耘嘗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