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茲第八識,出彼超二見。
出自唐朝顧況《獨(dú)游青龍寺》
春風(fēng)入香剎,暇日獨(dú)游衍。曠然蓮花臺,作禮月光面。
乘茲第八識,出彼超二見。擺落區(qū)中緣,無邊廣弘愿。
長廊朝雨畢,古木時(shí)禽囀。積翠曖遙原,雜英紛似霰。
鳳城騰日窟,龍首橫天堰。蟻步避危階,蠅飛響深殿。
大通智勝佛,幾劫道場現(xiàn)。
注釋參考
八識
佛教法相宗術(shù)語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為前六識。亦名六根。末那為第七識,意謂執(zhí)持我見。阿賴耶為第八識,意為藏,謂能藏一切法,即所謂神識、性靈,合稱八識。《天地八陽神咒經(jīng)》:“云何名八識?眼是色識,耳是聲識,鼻是香識,舌是味識,身是觸識,意是分別識。六根是六識。舍藏識,阿賴耶識,是名曰八識?!?清 龔自珍 《最錄八識規(guī)矩頌》:“師復(fù)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,大緯在四分,乃製此頌一十二章,分四大支,初三頌眼等識,次三頌意識,次三末那,次三賴耶?!?章炳麟 《國故論衡·明見》:“ 孫卿 又曰:‘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;道也者,治之經(jīng)理也?!淠苤俗R者矣?!?/p>
二見
佛教指古 印度 對人死后的兩種錯誤見解,即“斷見”(謂人死后一切皆無)和“常見”(謂人死后靈魂常住), 唐 實(shí)叉難陀 譯本《大乘入楞伽經(jīng)》卷五:“ 大慧 ,無縛無脫。墮於二見,自心分別,有縛有脫。何以故?以不能知諸法有無故。” 唐 李邕 《岳麓寺碑》:“去二見而入流,率一心而辦事?!?/p>
顧況名句,獨(dú)游青龍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