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涎不及味,顧我豈逃責
出自宋代鄭剛中《每年家釀留一器以奉何元章今年持往者輒酸黃》:
吾廬吒窮巷,有酒無佳客。
年年家釀香,延首定攀憶。
分持遠相遺,豈問杯杓窄。
所貴明月前,共此一尊色,去年冬苦寒,雪水填四澤。
甕面蟻不浮,弱糟無勁力。
瓶罌貴潔清,而器不親滌。
泥封意雖勤,審視頗無則。
如聞近所往,惡味同食檗。
恨無醇德將,非緣逾日昃。
大類獻空籠,報賜煩雙璧。
想當設肴餌,清興隨太白。
流涎不及味,顧我豈逃責。
我貧如陶侃,每蒙鄰舍德。
墻頭有馀惠,不敢自專得。
今復再分獻,庶以補前慝。
愿公領微衷,畢此無馀瀝。
注釋參考
流涎
流涎 (liúxián) 又名流涎不收。多為脾熱或脾胃虛寒,升降失常,不能收攝所致 slobber;slaver不及
不及 (bùjí) 不如,比不上 not up to;be inferior to;not so good as 不及50幾年前 趕不上,來不及 too late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夠不上 fall short of;fail to reach 未被接近 unapproached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…,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逃責
逃避罪責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》:“四海之議,於何逃責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屈支國》:“王聞震怒,欲置嚴刑。弟曰:‘不敢逃責,愿開金函?!?李心傳 《建炎以來繫年要錄·建炎元年三月》“宗維不許”自注引 宋 王若沖 《北狩行錄》:“某之罪失,固不可逃責。”
逃避債務。《陳書·高祖紀上》:“卻桉下髻,求哀之路莫從;竊鈇逃責,容身之地無所?!?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編次》:“又自古王室雖微,天命未改,故臺名逃責,尚曰 周王 ;君未繫頸,且云 秦國 。” 章炳麟 《訄書·客帝匡謬》:“及夫陵夷積弱,處逃責之臺,被竊鈇之言,大枋既失,埶儕於家人,寧奉表以臣敵國,而猶巋然自謂尊於玄圣之裔,豈不忸哉!”
鄭剛中名句,每年家釀留一器以奉何元章今年持往者輒酸黃名句。注釋由系統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