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鄭汝諧《題石門洞》:
每移征棹并云根,便覺幽懷謝世喧。
皓色飛來天際雪,紅塵不到水邊門。
破荒康樂名猶在,紀(jì)勝元章字不存。
但有好山容老子,何須更訪武陵源。
注釋參考
山容
山的姿容。 唐 元稹 《和樂天重題別東樓》:“山容水態(tài)使君知,樓上從容萬狀移。” 宋 陸游 《即事》詩:“云起山容改,潮生浦面寬。” 明 袁宏道 《久雪忽晴喜而有作》詩:“柳態(tài)美如新櫛髮,山容親似遠(yuǎn)歸人?!?/p>
老子
老子 (Lǎozǐ) 中國春秋時思想家、道家學(xué)派創(chuàng)始人。一說老子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聃,楚國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)人。曾為周“守藏室之史”(管藏書的史官),后隱退著《老子》一書。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“道”,認(rèn)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,是產(chǎn)生整個物質(zhì)世界的總根源。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,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,認(rèn)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,它們互相依存,互相轉(zhuǎn)化。政治上他主張“無為”,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,回到“小國寡民”的幻境之中。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Laozi 老子 (lǎozi) 父親 father 老年男子的自稱。即老夫 I;me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何須
猶何必,何用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野田黃雀行》:“利劍不在掌,結(jié)友何須多?”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敏速》:“宰相曰:‘七千可為多矣,何須萬?’” 宋 賀鑄 《臨江仙》詞:“何須繡被,來伴擁蓑眠?” 魯迅 《華蓋集·導(dǎo)師》:“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(dǎo)師呢?”
武陵源
(1). 晉 陶潛 《桃花源記》載: 晉 太元 中, 武陵 漁人誤入 桃花源 ,見其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,男女老少怡然自樂。村人自稱先世避 秦 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,遂與外界隔絕。后漁人復(fù)尋其處,“迷不復(fù)得”。后以“武陵源”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。 唐 宋之問 《宿清遠(yuǎn)峽山寺》詩:“寥寥隔塵事,何異 武陵源 ?!?唐 李白 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》詩:“功成拂衣去,歸入 武陵源 ?!?宋 王安石 《即事》詩之七:“歸來向人説,疑是 武陵源 ?!币嘧鳌?武陵灘 ”、“ 武陵川 ”。 唐 汪遵 《東?!吩姡骸巴魑r避 秦 客,此行何似 武陵灘 ?!?唐 皇甫冉 《酬包評事壁畫山水見寄》詩:“寒侵 赤城 頂,日照 武陵川 ;若覽名山誌,仍聞《招隱》篇。” 明 唐順之 《廣德道中》詩:“倘遇 秦 人應(yīng)不識,只疑誤入 武陵川 。”
(2).亦作“ 武陵溪 ”。 東漢 劉晨 、 阮肇 入 天臺山 迷不得返,饑食桃果,尋水得大溪,溪邊遇仙女,并獲款留。及出,已歷七世,復(fù)往,不知何所。后成文人經(jīng)常援引的典故。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幽明錄》。 唐 王之渙 《惆悵詞》之十:“ 晨 肇 重來路已迷,碧桃花謝 武陵溪 ?!?元 無名氏 《貨郎旦》第三折:“多管為殘花幾片,悮 劉晨 迷入 武陵源 。” 元 曾瑞 《留鞋記》第一折:“有緣千里能相會, 劉晨 曾入 武陵溪 ?!?明 湯顯祖 《牡丹亭·尋夢》:“為甚呵,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?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。”
鄭汝諧名句,題石門洞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