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臣大分雖有止,終不能忘乃天理
出自宋代魏了翁《次韻永平令江叔文鶴山書院落成詩》:
天運驅(qū)人人不覺,古道違時時不學。
王相隨脛回荊山,昭質(zhì)依然未經(jīng)琢。
因思胥靡逢殷宗,精神動悟聲氣從。
礪舟霖雨到梅蘗,變化氣質(zhì)天同功。
朝歌屠叟無與語,一日投綸見明主。
大車檻檻行周道,輪輻中規(guī)箱中矩。
人生天地同一原,自誠為圣明為賢。
地殊世遠猶合節(jié),矧此同宇相周旋。
自從澆風散遺直,世不乏材無匠石。
未能登車羽射御,人人自視郵無恤。
出門浪戰(zhàn)觸與蠻,半生少得須臾間。
不為夷甫辱汝水,即似介甫逋鐘山。
古人灑掃先庭戶,豈問他人莫余雇。
只憂原頭欠渟滀,才見天根便呈露。
人言陰濁勝陽清,陽一陰二分三亭。
誰知陽德本無間,根心枝葉長相親。
君臣大分雖有止,終不能忘乃天理。
世無我知將自知,不待雷風問諸史。
投沙屈賈占所歸,九州博大歸何之。
雖云忠憤語傷激,律以洙泗猶津迷。
前村虎嘯晚風起,跕鳶酸嘶雁將子。
君恩未報臣憂深,暇把壺頭較鄉(xiāng)里。
江公勸我姑少安,新詩肉好如璧環(huán)。
敢輸憂誠謝慶語,仍戒牘史毋抄傳。
注釋參考
君臣
(1).君主與臣下?!兑住ば蜇浴罚骸坝懈缸樱缓笥芯?;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。” 唐 韓愈 《送浮屠文暢師序》:“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,文物事為之盛,其心有慕焉?!?宋 范仲淹 《陽禮教讓賦》:“侯以明之,罔替君臣之義;禮無違者,遂詣賓主之情。” 清 葉廷琯 《鷗陂漁話·黃陶庵集外詩》:“當日君臣荒樂,文武酣嬉之狀,如遇目前。”
(2).中醫(yī)方劑中的主藥與輔藥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方制君臣何謂也? 岐伯 曰:‘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?!薄对企牌呋`》卷六六:“君臣相得,浮沉得度,藥物和合,即神仙之要妙也?!薄缎咽篮阊浴げ倘鸷缛倘鑸蟪稹罚骸?吳金 害了個寒癥, 陳小四 假意殷勤,贖藥調(diào)理。那藥不按君臣,一服見效, 吳金 死了?!?/p>
(3).指主食和副食。 清 李漁 《閑情偶寄·頤養(yǎng)·調(diào)飲啜》:“可見性好之物,多食不為祟也,但亦有調(diào)劑君臣之法,不可不知……肉與食較,則食為君而肉為臣?!痹敗?君臣佐使 ”。
大分
(1).大體,大致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先義而后利者榮,先利而后義者辱;榮者常通,辱者常窮;通者常制人,窮者常制於人,是榮辱之大分也。” 楊倞 注:“其中雖未必皆然,然其大分如此矣?!?章炳麟 《與人論文書》:“北方流勢,本臃腫也,削而礱之,大分不出 后漢 。”
(2).大要?!稘h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故略表舉大分,以通古今,備溫故知新之義云?!?/p>
(3).名分;本分。多用于君臣之間?!缎绿茣褌鳌罚骸笆际?朱滔 ,常陳君臣大分,裁抑其兇?!?明 朱鼎 《玉鏡臺記·繫獄》:“事君的忠義先,人臣大分敢有愆。”
(4).大限;壽數(shù)。 晉 陶潛 《與子儼等疏》:“親舊不遺,每以藥石見救,自恐大分將有限也?!薄侗笔贰の菏諅鳌罚骸八郎蠓?,含氣所同?!?唐 張鷟 《朝野僉載》卷二:“夫生死者,人之大分,如來尚所未免。”
(5).情分。《文選·盧諶<答魏子悌>》:“傾蓋雖終朝,大分邁疇昔?!?李善 注:“ 李固 《與賓卿書》:‘開廓大分,綢繆恩信?!?/p>
(6).大概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。《英烈傳》第六回:“只説前面有一個人被人打死了,那兇手逃走了。 太祖 心下思量:‘大分是母舅做出這事了?!薄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三三:“這里哨子每極多,大分是我每有些家私,假裝做 劉安住 來冒認的?!?/p>
不能
不能 (bùnéng) 不可能;不能夠 impotent;unable;incompetent;inefficient;powerless 又北向,不能得日?!鳌w有光《項脊軒志》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(xiàn) 〈方〉∶不允許,不可以 cannot afford;do not equal to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論 〈方〉∶不至于 may not;must not天理
(1) [natural's law]∶自然法則;天道,天然的組織結(jié)構(gòu)
依乎天理。——《莊子·養(yǎng)生主》
(2) [heavenly principles;moral principles]∶宋代的理學家認為封建lun{1-1}理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法則,把它叫做“天理”
(3) [moral principles;morality]∶道義
(4) [nature;natural instincts]∶天性
詳細解釋(1).天道,自然法則?!肚f子·天運》:“夫至樂者,先應(yīng)之以人事,順之以天理?!?南朝 梁 江淹 《知己賦》:“談天理之開基,辯人道之始終。” 宋 李格非 《洛陽名園記·大字寺園》:“其水其木,至今猶存,而曰堂曰亭者,無復(fù)彷彿矣!豈因於天理者可久,而成於人力者不可恃邪?”
(2). 宋 代理學家把封建lun{1-1}理看作永恒的客觀道德法則,稱“天理”。 宋 朱熹 《答何叔京》之二八:“天理只是仁、義、禮、智之總名,仁、義、禮、智便是天理之件數(shù)?!?/p>
(3).泛指道義?!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二四:“自道神鬼莫測,豈知天理難容?”《紅樓夢》第六八回:“嬸娘怎么樣待你?你這么沒天理,沒良心!” 洪深 《貧民慘劇》第三幕:“天理良心,做這種的事情!”
(4).猶天性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夫物之感人無窮,而人之好惡無節(jié),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,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?!?孔穎達 疏:“理,性也,是天之所生本性滅絶矣?!?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道意》:“誘于可誘而天理滅矣?!?/p>
(5).星名。《隋書·天文志上》:“魁中四星,為貴人之牢,曰天理也。”
魏了翁名句,次韻永平令江叔文鶴山書院落成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