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白玉蟾《聽趙琴士鳴弦》:
我尋屏跡到猿啼,云滿山前花滿溪。
高峰壁立七十二,風生兩腋天可梯。
煉師兩鬢東風黑,紺天不流月光白。
檐牙咬雨昨已晴,松幄張空夜瑟瑟。
興濃抱石玄以輕,得意七弦橫玉繩。
膝頭指弄響玲玲,燦然奪目三十星。
初如雨滴芭蕉夜,久坐梧桐猿嘯罷。
宛然幽澗聽鳴泉,偶雜修篁戛清夏。
先疑易水渡荊軻,已轉似勸無渡河。
美人金帳別項籍,壯士鐵笛吹孟婆。
不然雙雉兩南北,或者婦牽蘇武服。
弦中何似湘妃怨,指下為甚明妃哭。
又非林下感蟏蛸,更匪胡笳叫晚秋。
自然雁聲下遙塞,忽覺蟬噪過南樓。
君休彈終我畏聽,滿懷今古興亡病。
蒼梧云愁虞舜遠,鼎湖云出軒轅冷。
一聲一聲復一聲,不管世間銀發(fā)生。
彈盡天涯夕陽影,又向山中彈月明。
胡長卿,去已久,韓飛瓊,無此手。
玉帝聞未曾,人間空白首。
柳花霏霏滿江城,城外海棠紅淚傾。
恐君余思更未已,為我春晝聞晴鶯。
注釋參考
易水
(1).水名。在 河北省 西部。源出 易縣 境,入 南拒馬河 。 荊軻 入 秦 行刺 秦王 , 燕太子 丹 餞別于此。《戰(zhàn)國策·燕策三》:“風蕭蕭兮 易水 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?!?北周 王褒 《gao{1|1}句{1|1}麗》詩:“蕭蕭 易水 生波, 燕 趙 佳人自多?!?唐 李白 《留別于逖游塞垣》詩:“恥作 易水 別,臨歧淚滂沱。” 明 何景明 《易水行》:“寒風夕吹 易水 波, 漸離 擊筑 荊卿 歌。” 曹亞伯 《武昌革命真史·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》:“獨不思該犯身伏國法,死有餘辜。何至如低徊 易水 ,憑吊 夷門 ,竟足令過客欷歔,途人感泣?!?/p>
(2).以指代 荊軻 。 清 吳偉業(yè) 《又詠古》之五:“古來有烈士, 軹里 與 易水 ?!?/p>
(3).指《易水歌》。 姚華 《論文后編》:“后別為一體,《易水》、《虞兮》、《大風》諸作,為后倡矣。”參見“ 易水歌 ”。參閱《戰(zhàn)國策·燕策三》。
荊軻
荊軻 (Jīng Kē) (?—前 227年) 中國戰(zhàn)國末年刺客。衛(wèi)國人。好讀書擊劍,結交名人。至燕國后,由田光介紹,被燕國太子丹拜為上卿。當時,秦軍來滅亡韓國,趙國兵臨燕國南境,燕太子丹十分恐懼,決定派他去秦國,以進獻燕國督亢(今河北涿縣、定興、新城、固安一帶)地圖和秦逃將樊于期人頭晉見秦王贏政。秦王命令在咸陽舉行隆重接見儀式。獻圖時,圖窮而匕首見,他行刺秦王不中,被當場殺死 Jin Ke 荊軻有所待,欲與俱。(荊軻等待著另一個人,想要同他一起去。)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燕策》 至丹以 荊卿為計。(丹,指燕太子丹。荊卿為計,指太子丹密遣劍俠荊軻入秦,以獻燕國地圖為名,謀刺秦王一事。后因謀剌失敗,荊軻被殺。)—— 宋· 蘇洵《權書·六國論》渡河
渡河 (dùhé) 通過江河 cross a river白玉蟾名句,聽趙琴士鳴弦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