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王炎《送劉都干》:
本嘆儒冠誤,因思學六韜。
侵尋身尚困,凌厲氣當豪。
生理舊良薄,親年今已高。
匣中雄劍在,早去樹旗旄。
注釋參考
儒冠
(1).古代儒生戴的帽子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 沛公 不好儒,諸客冠儒冠來者, 沛公 輒解其冠,溲溺其中?!?唐 韓愈 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詩:“猶思脫儒冠,棄死取先登?!?清 侯方域 《司成公家傳》:“﹝ 鄧生 ﹞詬公謂:‘若乃養(yǎng)馬,而我職弟子員,冠儒冠?!?/p>
(2).借指儒生。 唐 杜甫 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》:“紈袴不餓死,儒冠多誤身。” 宋 王禹偁 《謝宣賜表》:“儒冠之榮,無以加此?!?清 方文 《送蕭賡九北歸》詩:“ 長干 一見喜且悲,儒冠端被虛名誤?!?/p>
六韜
亦作“ 六弢 ”。1.兵書名。舊題 周 呂望 撰。分文韜、武韜、龍韜、虎韜、豹韜、犬韜六卷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吾所以説吾君者,橫説之則以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,從説之則以《金板》《六弢》?!?成玄英 疏:“《金版》《六弢》,《周書》篇名也,或言祕讖也。本有作韜字者,隨字讀之,云是 太公 兵法,謂文武虎豹龍犬六弢也?!?/p>
(2).后世用以指稱兵法韜略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撰征賦序》:“法奇於三略,義秘於六韜?!?宋 張孝祥 《水調(diào)歌頭·送劉恭父趨朝》詞:“金版六韜初試,煙歛山空迥,低草見牛羊。” 明 汪廷訥 《種玉記·薦甥》:“你精三略,諳六韜, 養(yǎng)由基 穿楊技高?!?/p>
王炎名句,送劉都干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