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佚名《題壁》:
山行險而修,老我驂且羸。
獨驅(qū)六月暑,躡此千仞梯。
世故人貸人,牽去復(fù)挽歸。
茗盌參世味,甘苦常相持。
白云抱溪石,令人心愧之。
豈無趺座處,逸固不療饑。
大叫天上人,涼風(fēng)為吹衣。
注釋參考
趺座
亦作“ 趺坐 ”。碑刻等的底座。 北魏 楊衒之 《洛陽伽藍記·昭儀尼寺》:“趺坐上銘云:‘ 晉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(jiān) 荀勗 造。’” 明 宋濂 《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記》:“於是列為神版者五,高四尺,博一尺有八寸,下設(shè)趺座,用粉涂而元書之?!?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地部二》:“此石既非山中所產(chǎn),又非尋常勒字之石,上有芝蓋,下有趺坐,儼然成具,非未刻之石也?!?/p>
療饑
見“ 療飢 ”。
亦作“ 療饑 ”。解餓,充饑。 漢 張衡 《思玄賦》:“聘 王母 於 銀臺 兮,羞玉芝以療飢?!?宋 王禹偁 《吊稅人場文》:“如有霜徑晨征,陰村墓宿,爾必搏以療饑,嚼而充腹?!?明 劉基 《擬連珠》之二九:“摶沙為餅,不可療飢?!?清 曹寅 《題馬湘蘭畫蘭長卷》詩:“可知名士能傾國,解道蛾眉不療饑?!?/p>
佚名名句,題壁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