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 荀子《荀子·儒效》:
摘自《荀子·儒效》
解釋:凡是事情和行為,有益于治理的就做它,無益于治理的就不做它,這叫做正確地處理事情。
原文摘要:
君子不如工人;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,以相薦撙,以相恥怍,君子不若惠施、鄧析。若夫譎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使賢不肖皆得其位,能不能皆得其官,萬物得其宜,事變得其應(yīng),慎、墨不得進(jìn)其談,惠施、鄧析不敢竄其察,言必當(dāng)理,事必當(dāng)務(wù),是然后君子之所長也。凡事行,有益于理者,立之;無益于理者,廢之。夫是之謂中事。凡知說,有益于理者,為之;無益于理者,舍之。夫是之謂中說。事行失中,謂之奸事;知說失中,謂之奸道。奸事、奸道,治世之所棄,而亂世之所從服也。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,堅(jiān)白、同異之分隔也,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,明目之所不能見也,辯士之所不能言也,雖有圣人之知,未能僂指也。不知無害為君子,知之無損為小人。工匠不知,無害為巧;君子不知,無害為治。王公好之則
注釋參考
有益
有益 (yǒuyì) 有好處;有幫助 profitable;beneficial;useful 有益的東西無益
無益 (wúyì) 沒有益處 empty;be no good;useless;unprofitable 無益的享樂荀子名句,荀子·儒效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