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心不可求,虛明曠無跡
出自宋代李復(fù)《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于薪中石有黝理自》:
至心不可求,虛明曠無跡。
應(yīng)物乃現(xiàn)形,遺影留茲石。
若以色見我,洋海塵三尺。
諸像皆非相,于茲何所得。
注釋參考
至心
最誠摯之心;誠心。 漢 孔融 《論盛孝章書》:“ 昭王 筑臺以尊 郭隗 , 隗 雖小才而逢大遇,竟能發(fā)明主之至心。” 唐 牛僧孺 《玄怪錄·齊推女》:“君能至心往求,或冀諧遂?!薄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三一:“今且歸去習(xí)法,如欲見吾,但至心叩石,自當(dāng)有人應(yīng)門與你相見?!?/p>
不可
不可 (bùkě) 不可能;不可以 should not 兼與藥相粘,不可取。——宋·沈括《夢溪筆談·活板》 學(xué)不可以已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(xué)》 決不能,必須不 must not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 不可一概而論 與“非”搭配,表示必須或一定 simply must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,我非去不可明曠
明亮開闊。 宋 張淏 《云谷雜記·韓定辭》:“ 洛 下有洞穴,曾有人誤墜于中,因行數(shù)里,漸明曠,見有宮殿人物,凡九處。”
無跡
亦作“ 無跡 ”。沒有蹤影;沒有痕跡。 南朝 梁 陸倕 《新刻漏銘》:“一暑一寒,有明有晦。神道無跡,天工罕代。”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政事下》:“﹝ 李惠登 ﹞為政清浄無跡,不求人知?!?/p>
見“ 無跡 ”。
李復(fù)名句,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于薪中石有黝理自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