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印肅《頌證道歌證道歌》:
多劫曾為忍辱仙,未曾頓悟此心源。
遭人活剝如斯苦,學者當同救腦然。
注釋參考
未曾
未曾 (wèicéng) 不曾 have not 臣未曾聞也。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》 這樣的豐收年,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頓悟
頓悟 (dùnwù) 猛然醒悟 insight 通過體現(xiàn)佛教禪宗精神目的的直覺領會而獲得的突然的領悟和一種意識狀態(tài) satori心源
猶心性。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,故稱。 唐 元稹 《度門寺》詩:“心源雖了了,塵世苦憧憧。” 宋 邵雍 《暮春吟》:“自問心源無所有,答云疎懶味偏長。” 清 王夫之 《張子正蒙注·大易》:“此惟明於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,乃知元亨利貞統(tǒng)於《乾》《坤》之妙?!?李大釗 《民彝與政治》:“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,不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,斯其包藴之善,自能發(fā)揮光大。”
釋印肅名句,頌證道歌證道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