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力未應(yīng)論近遠,泰山之本只秋毫
出自宋代史堯弼《乙丑中秋與山僧數(shù)輩自虎邱靈巖泛太湖登洞庭》:
太湖三萬六千頃,如今試吞無一毛。
目力未應(yīng)論近遠,泰山之本只秋毫。
注釋參考
目力
目力 (mùlì) 視力 eyesight;vision 一個目力很好的年青人未應(yīng)
(1).猶不須。 宋 王安石 《評定試卷》詩:“疑有高鴻在寥廓,未應(yīng)回首顧張羅?!?宋 陸游 《遣興》詩:“老去可憐風(fēng)味在,未應(yīng)山?;鞚O樵?!?/p>
(2).猶不算;不是。 唐 李白 《梁園吟》:“ 東山 高臥時起來,欲濟蒼生未應(yīng)晚?!?宋 張綱 《臨江仙》詞:“年方強仕未應(yīng)遲。高風(fēng)輕借便,一鶚看橫飛。”
(3).猶不曾。 唐 李白 《關(guān)山月》詩:“戍客望邊色,思歸多苦顏,高樓當此夜,嘆息未應(yīng)閑?!?唐 王維 《聽宮鶯》詩:“游子未應(yīng)返,為此始思鄉(xiāng)?!?宋 蔡伸 《念奴嬌》詞:“云浪鱗鱗,蘭舟泛泛,共載一輪月。五湖當日,未應(yīng)此段奇絶?!?/p>
(4).不應(yīng)當。 明 劉基 《旅興》詩之二四:“晨興步庭除,足弱幾不持;論年未應(yīng)爾,胡為遽如斯?”
近遠
(1).指親近或疏遠的人?!稘h書·公孫弘傳》:“其性意忌,外寬內(nèi)深。諸常與 弘 有隙,無近遠,雖陽與善,后竟報其過,殺 主父偃 ,徙 董仲舒 膠西 ,皆 弘 力也?!?/p>
(2).近處和遠處。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颯秣建國》:“進止威儀,近遠取則。其王豪勇,鄰國承命?!?清 宋之繩 《梅花》詩:“漠漠凍云連近遠,荒荒野月照清寒?!?/p>
(3).謂遠近的程度。 晉 木華 《海賦》:“徒識觀怪之多駭,乃不悟所歷之近遠?!薄抖鼗妥兾募だ盍曜兾摹罚骸?李陵 問:‘火去此門近遠?’左右報言:‘火去此間一里?!?宋 陳克 《謁金門》詞:“消息不知郎近遠,一春長夢見。”
(4).偏義復(fù)詞。謂遠。 元 無名氏 《替殺妻》楔子:“不多近遠有個員外,待要結(jié)義小人做兄弟?!?元 無名氏 《千里獨行》楔子:“[ 張虎 云:] 張飛 言道, 曹丞相 軍馬,偌近遠來到這里,人困馬乏,他要今晚夜間,領(lǐng)兵來偷營刼寨。”
泰山
泰山 (Tài Shān) 東岳,中國五岳之首,中國名山,海拔1524米,位于山東泰安境內(nèi)。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、祭告天地,多古跡和文人墨跡,為旅游勝地 Mount Taishan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,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、寶貴的事物 a person of distinction;a thing of sreat weight or import 有眼不識泰山 妻父的代稱 father-in-law 呼妻父為泰山,一說云,泰山有丈人峰。—— 晁說之《晁氏客語》秋毫
秋毫 (qiūháo) 秋季鳥獸的毫毛。形容極小的事 newly-grown down 秋毫不敢有所犯?!妒酚洝ろ椨鸨炯o》 秋毫之末?!睹献印ち夯萃跎稀?循規(guī)蹈矩無損秋毫史堯弼名句,乙丑中秋與山僧數(shù)輩自虎邱靈巖泛太湖登洞庭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