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遺半缺齧,行草百十七
出自宋代蘇泂《王千里得晉獻(xiàn)之保母碑及硯索詩》:
客從王家來,示我王家物。
云是彼樵者,墾山之所得。
升沉有時節(jié),至寶不浪出。
祖先暨兒息,嗜好俱第一。
青氈未渠失,近代無此筆。
觀其逼人處,造次神品入。
石遺半缺齧,行草百十七。
昭陵不可及,季孟精爽集。
天地倏開張,鬼神為之泣。
泓也玉璧姿,肯為泥沙沒。
嗚呼黃祊殉,人事止枯骨。
臨池例飲墨,有底鵝領(lǐng)識。
夫君矧其后,妙契過漂石。
居然今視昔,年數(shù)正八百。
注釋參考
缺齧
破損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到功曹參軍箋詣驃騎竟陵王》:“漏越之琴,竊 莊文 之價,缺嚙之劍,盜 頃襄 之名?!?南唐 陳陶 《宿島徑夷山舍》詩:“缺嚙心未理,寥寥夜猿哀。”
行草
(1).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體。 宋 蘇軾 《郭熙畫秋山平遠(yuǎn)》詩:“為君紙尾作行草,烱如 嵩洛 浮秋光。” 明 趙宧光 《金石林緒論》:“行草,如二 王 帖中稍縱體, 孫過庭 《書譜》之類皆是也?!?陳衍 《元詩紀(jì)事·沉貴》:“﹝ 溫日觀 ﹞酒酣興發(fā),以手潑墨,然后揮筆,迅于行草,收拾散落,頃刻而就。”
(2).行書與草書的并稱。 唐 張懷瓘 《六體書論》:“ 子敬 不能純一,或行草雜糅,便者則為神會之間,其鋒不可當(dāng)也?!?宋 陸游 《作字》詩:“整整復(fù)斜斜,翩如風(fēng)際鴉。書成半行草,眼倦正昏花。” 康有為 《廣藝舟雙楫·原書》:“由 秦 分而變 漢 分,自 漢 分而變真書,變行草,皆人靈不能自已也?!?/p>
百十
百十 (bǎishí) 一百上下 about a hundred 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類鈔·戰(zhàn)事類》 百十來斤蘇泂名句,王千里得晉獻(xiàn)之保母碑及硯索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