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蘇洵《游陵云寺》:
長江觸山山欲摧,古佛咒水山之隈,千航萬舸膝前過,仰視絕頂皆徘徊。
足踏重濤怒洶涌,背負(fù)喬岳高崔嵬。
予昔過此下荊渚,班班滿面生蒼苔。
今來重到非舊觀,金翠晃蕩祥光開。
縈回一徑上險(xiǎn)絕,卻立下視驚心骸。
蜀江迤邐漸不見,沫水騰掉震百雷。
山川變化禹力盡,獨(dú)有道者嘗閔哀。
琢山?jīng)Q水通萬里,奔走荊蜀如長街。
世人至今不敢嫚,坐上蛻骨冷不埋。
余今劫劫何所往,愧爾前人空自咍。
注釋參考
蜀江
蜀郡 境內(nèi)的江河。 唐 劉禹錫 《竹枝詞》之一:“山桃紅花滿上頭, 蜀 江春水拍山流。” 宋 黃庭堅(jiān) 《定風(fēng)波》詞:“及至重陽天也霽,催醉, 鬼門關(guān) 外 蜀 江前。” 清 唐甄 《潛書·利才》:“天下之險(xiǎn),莫如 蜀 江,莫如滄海。”
迤邐
亦作“ 迤里 ”。亦作“迆邐”。1.曲折連綿貌。 南朝 齊 謝朓 《治宅》詩:“迢遰南川陽,迤邐西山足。” 宋 柳永 《鳳棲梧》詞之三:“玉樹瓊枝,迆邐相偎傍?!?丁玲 《小火輪上》:“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,是迤邐不斷的青山?!?/p>
(2).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(yáng)圓轉(zhuǎn)。 元 朱庭玉 《夜行船·春曉》套曲:“迤邐鶯啼共燕語,偏向閑庭戶。”
(3).斜延貌;延伸貌。 宋 蘇軾 《錄進(jìn)單鍔吳中水利書》:“蓋本處地勢,自 銀林堰 以西,地形從東迤邐西下?!?鄭觀應(yīng) 《盛世危言·邊防上》:“在東北、西北,由 東三省 、內(nèi)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,又在在與 俄 接壤?!?/p>
(4).緩行貌?!豆沤裥≌f·眾名姬春風(fēng)吊柳七》:“ 柳七 官人別了眾名姬,擕著琴劍書箱,扮作游學(xué)秀士,迤邐上路?!?蘇曼殊 《斷鴻零雁記》第二七章:“余頽僵如尸,幸賴 法忍 扶余,迤邐而行?!?汪曾祺 《故里三陳》:“和這個(gè)胖女人較了半天勁,累得他筋疲力盡,他迤里歪斜走出來?!?/p>
(5).漸次;逐漸。 宋 蘇軾 《與楊元素書》之八:“厥直六百千,先只要二百來千,餘可迤邐還。” 宋 賀鑄 《更漏子》詞:“迆邐黃昏,景陽鐘動(dòng),臨風(fēng)隱隱猶聞?!薄豆沤裥≌f·閑云庵阮三償冤債》:“﹝ 阮三 ﹞每夜如此,迤邐至二十日?!?/p>
不見
不見 (bùjiàn) 不曾相見 do not see;do not meet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見不著;丟失 be lost;be missing 一輛新自行車轉(zhuǎn)身就不見了沫水
古水名。即今 四川省 大渡河 。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沫水》:“ 沫水 出 廣柔 徼外,東南過 旄牛縣 北,又東至 越嶲 靈道縣 出 蒙山 南,東北與 青衣水 合,東入于 江 。” 郭沫若 《李白與杜甫·杜甫與岑參》:“ 沫水 即 大渡河 ,俗名 銅河 ,水勢湍急,在與 泯江 合流處,曾幾次改道。”
騰掉
升空飄動(dòng)。 肖蛻 《徐園追祭宋遯初先生》詩:“憶昔癸丑春,五族徽騰掉?!?/p>
百雷
比喻聲響之大。 宋 李覯 《麻姑山賦》:“鳴泉百雷,躍下云窟?!?/p>
蘇洵名句,游陵云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