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樓鑰《跋正{1|1}法眼藏》:
正{1|1}法眼藏當時滅卻,那得許多落落索索。
問著則差,答著則錯。
喝也喝不住,棒也打不著。
妙喜更得工夫,時與下個注腳。
休休休,莫莫莫。
若要拈花微笑底事,不二法門也低一著。
注釋參考
拈花微笑
原為佛家語,比喻徹悟禪理。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。成語解釋原為佛家語,比喻徹悟禪理。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。拈花微笑出處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(jīng)》:“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,各各頂禮佛足,退坐一面。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,瞬目揚眉,示諸大眾,默然毋措。有迦葉破顏微笑。”使用例句自家做來做去,原覺得口吻生花;他人看了又看,也必定拈花微笑:是亦緣也。底事
(1).何事。 唐 劉肅 《大唐新語·酷忍》:“天子富有四海,立皇后有何不可,關(guān)汝諸人底事,而生異議!” 宋 張元干 《賀新郎·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》詞:“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,九地黃流亂注?” 清 趙翼 《陔馀叢考·底》:“ 江 南俗語,問何物曰底物,何事曰底事。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?!?陳毅 《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》詩:“投降緣底事?敵偽已圖窮?!?/p>
(2).此事。 宋 林希逸 《題達摩渡蘆圖》詩:“若將底事比渠儂,老胡暗中定羞殺?!?清 李漁 《蜃中樓·怒遣》:“歸向慈親告,底事羞還怕。”
不二法門
不二法門,不二門 (bù’èr-fǎmén,bù’èrmén) 佛教用語。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,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門徑、方法 the one and only way;the only proper course to take 是法修行遍,方棲不二門?!稀都牟灰缮先恕?度世之不二法門,豈有過此!——梁啟超《論小說與群治之關(guān)系》 成語解釋不二:指不是兩極端;法門:佧行入道的門徑。原為佛家語,意為直接入道,不可言傳的法門。后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。不二法門出處《維摩詰經(jīng)·入不二法門品》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”使用例句歷觀戰(zhàn)史,水戰(zhàn)用火攻,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。樓鑰名句,跋正法眼藏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