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梅堯臣《吳正仲遺蛤蜊》:
紫緣常為海錯珍,吳鄉(xiāng)傳入楚鄉(xiāng)新。
樽前已奪蟹螫味,當(dāng)日莼羹枉對人。
注釋參考
海錯
《書·禹貢》:“厥貢鹽絺,海物惟錯”。 孔 傳:“錯雜非一種”。后因稱各種海味為海錯。 南朝 梁 沉約 《究竟悲慈論》:“秋禽夏卵,比之如浮云;山毛海錯,事同於腐鼠。” 宋 楊萬里 《毗陵郡齋追懷鄉(xiāng)味》詩:“江珍海錯各自奇,冬裘何曾羨夏絺!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訪翠》:“赴會之日,各攜一副盒兒,都是鮮物異品,有海錯、江瑤、玉液漿。”
傳入
流傳進(jìn)。 任繼愈 《<中國佛教史>序》:“佛教于 兩漢 之際傳入 中國 。”
楚鄉(xiāng)
楚 地。 唐 戴叔倫 《夜發(fā)袁江寄李潁川劉侍御》詩:“半夜回舟入 楚 鄉(xiāng),月明山水共蒼蒼?!?唐 溫庭筠 《南湖》詩:“飄然篷艇東歸客,盡日相看憶 楚 鄉(xiāng)?!?宋 蘇軾 《竹枝歌》:“故國凄涼人事改, 楚 鄉(xiāng)千古為悲歌?!?/p>
梅堯臣名句,吳正仲遺蛤蜊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