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,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。
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,就沒有急風暴雨呢?
注釋
圓魄:指中秋圓月。
安知:哪里知道。
中秋月二首·其二問答
問:《中秋月二首·其二》的作者是誰?
答:中秋月二首·其二的作者是李嶠
問:中秋月二首·其二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中秋月二首·其二是唐代的作品
問:中秋月二首·其二是什么體裁?
答:五絕
問:圓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圓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 出自 唐代李嶠的《中秋月二首·其二》
問:圓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圓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 的下一句是 安知千里外,不有雨兼風。
問:出自李嶠的名句有哪些?
答:李嶠名句大全
中秋月二首·其二賞析
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,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,存在著千差萬別。
“圓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。安知千里外,不有雨兼風?!币馑际谴藭r此地“圓魄”(明月)當空,又怎見得此時彼地(“千里外”)“不有雨兼風”呢?千里指很遠的意思,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。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,沒有風雨呢?
人人“皆言”的未見得就是真理。大千世界,變化萬千,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、發(fā)展的,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,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(shù)的多寡,即便對人人“皆言”為是的,也要敢于懷疑,不斷深入地探索。其二,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,以偏代全,以對局部、片面的現(xiàn)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(zhì)的探求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,便正是以此代彼、以偏概全。
這首五言絕句,寫此地有月光,彼地有風雨,意在風雨,而非賞月。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,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——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,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;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,無雨驟風狂?這首詩以詠月為題,揭示了一個真理:世上的事千差萬別,千變?nèi)f化,不可能全都一樣。正如中秋夜,此處皓月當空,他處卻風雨交加。
- 御史臺語事長如事端。
- 雪獅兒(梅)武林春早,乘興試問,孤山枝南枝北。見說椒紅,初破芳苞猶綠。羅浮夢熟。記曾有、幽禽同宿。依稀是、縞衣楚楚,佳人空谷。嬌小春意未足。甚嬌羞,怕入玉堂金屋。誤學宮妝,粉額蜂黃輕撲。江空歲晚,最難是、舊交松竹。忒幽獨。笛倚畫樓西曲。
- 迷樓歌二首君不見秦皇愛阿房,死葬驪山側(cè)。煬帝愛迷樓,死葬迷樓北。乃知生者魂,即是死者魄。生死在迷樓,一死良自得。右應來夢兒,夜夜猶相憶。
- 偶成含毫意不淺,微月上簾櫳。門靜吏人息,心閑囹圄空。繁星入疏樹,驚鵲倦秋風。始覺牽卑劇,宵眠亦在公。
- 題張藍田訟堂角巾高枕向晴山,頌簡庭空不用關。秋風窗下琴書靜,夜景門前人吏閑。稍覺淵明歸思遠,東皋月出片云還。
- 永州舜廟詩游湘有馀怨,豈是圣人心。行路猿啼古,祠宮夢草深。素風傳舊俗,異跡閉荒林。巡狩去不返,煙云愁至今。九嶷天一半,山盡海沈沈。
- 醉蓬萊正香琴茱試紫,琴嫩菊敷黃,九秋佳致。峻岳生申,運啟千齡瑞。玉宇澄清,金盤沆瀣,融結鍾沖粹。地位須還,粉垣薇省,木天蓬秘。錦政慈祥,琴堂安靜,萬里豐年,一同和氣。斗大雷琴,難久蒙私惠。半刺平分,剡琴交上,逸駕開驊驥。來歲稱觴,人歸清禁,班聯(lián)丹陛。
- 和弟邦佐邦達賀得節(jié)初出鄉(xiāng)關嘆屢空,行人愁見暮云重。倦投山館憐吾足,踏遍千峰與萬峰。
- 鷓鴣天眼前好景真無盡,身外浮名盡可輕。窮勝賞,續(xù)歡盟。直饒風雨也須晴。滿頭插菊掀髯笑,笑道齊山浪得名。
- 上茶使鄒郎中孟忍話去年事,令我膽欲碎。公獨於此時,砥柱眾流匯。事難見君子,爾曹費車載。海山危風濤,當有巨鰲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