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昨夜在巫山下過夜,滿山猿猴,連夢里都仿佛聽到它們的哀啼。
桃花濕浮在三月的綠水上,我竟然敢在這時候下瞿塘。
疾風(fēng)將雨吹至南方,淋濕楚王的衣裳。
我在高高的山崗,懷念那宋玉,為什么給楚王寫出那么美麗的文章,看到這古跡,讓我熱都滿眶。
注釋
⑴《唐書·地理志》:夔州巫山具有巫山。
⑵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妾在巫山之陽,高丘之阻。”《楚辭》:“哀高丘之無女?!蓖跻葑ⅲ骸俺懈咔鹬健;蛟疲焊咔?,閬風(fēng)山上也?!迸f說:高丘,楚地名也?!短藉居钣洝肺咨娇h有高都山。《江源記》云:《楚辭》所謂巫山之陽,高丘之阻。高丘,蓋高都也。宋玉,據(jù)《史記·屈原列傳》載:“屈原既死之后,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辭而以賦見稱。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,終莫敢直諫?!庇浭鰳O為簡略。
宿巫山下問答
問:《宿巫山下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宿巫山下的作者是李白
問:宿巫山下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宿巫山下是唐代的作品
問:宿巫山下是什么體裁?
答:五律
問:昨夜巫山下,猿聲夢里長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昨夜巫山下,猿聲夢里長 出自 唐代李白的《宿巫山下》
問:昨夜巫山下,猿聲夢里長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昨夜巫山下,猿聲夢里長 的下一句是 桃花飛綠水,三月下瞿塘。
問:出自李白的名句有哪些?
答:李白名句大全
宿巫山下賞析
在巫山滯留時“猿聲夢里長”,李白對于猿聲的理解與前代的詩人相同,少年時期他生活經(jīng)歷不多,出于對巫猿的同情而徒發(fā)感慨,之后李白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(yuǎn)游”,猿的凄厲叫聲勾起了李白的愁思,源何而愁,因為不通航而滯留,周圍沒有值得傾訴的朋友,心中的理想和抱負(fù)只能暫時擱置,思想感覺比較虛空,對周圍的事物的感應(yīng),不是憑心靈的沖動,而是憑理智的感悟。造成李白這種情緒的,和他回到江陵后,即將“南行拂楚王”,遠(yuǎn)離故鄉(xiāng)有關(guān)。
另一方面“桃花飛綠水,三月下瞿塘。”春天到來了,三峽通航,這讓李白的心情有些蘇解,因為李白可以離開這個滯留他幾個月的巫山。這首詩以情寫景,以景抒情。在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上,選擇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,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繪,如“桃花”,在濃郁的主觀色彩的氛圍中,蘊涵了無窮的韻味,這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。
“高丘懷宋玉”,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杰出作家。唯他有傳世之作,具有一定成就,后人將他與屈原并稱。劉勰即謂“屈、宋以‘楚辭’發(fā)采”(《文心雕龍·才略》)。李白在巫山想到了宋玉,從這可以看出,李白欣賞宋玉的文品和人品。
李白的《宿巫山下》是詩人個性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。全詩注重把握整體的氣勢和氛圍“昨夜巫山下,猿聲夢里長”,憑個性的感興潑墨寫意“雨色風(fēng)吹去”、“訪古一沾裳”,而略去具體的細(xì)節(jié),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(zhuǎn)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“桃花飛綠水,三月下瞿塘”。李白的這首抒情詩,把瞿塘峽—巫山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、交融在一起,在“景”的形勢和“情”的特征之間,表達(dá)自己的心境。
- 飄蓬飄蓬未敢怨途窮,晉殿吳宮事亦空。宇宙不能逃劫數(shù),山河元只戲英雄。佇觀成敗無過月,多管興亡只有風(fēng)。擬學(xué)飛鴻離塵網(wǎng),飛鴻猶在稻粱中。
- 雪后梅邊野逕茅茨竹作墻,歲寒曾亦幾平章。高人風(fēng)味天然別,不在橫斜不在香。
- 寄韓梅居去載書來日,曾回一卷詩。每當(dāng)孤坐處,長憶共吟時。春酒花朝曲,秋燈雨夜棋。人間無聚散,安得有相思。
- 寄懷二十首下水乘舟恨少灘,溯流翻恨溯灘難。人生淹速只如此,何必區(qū)區(qū)千萬端。
- 待千巖搴裳望洞庭,眼過天一角。初別未甚愁,別久今始覺。作箋非無筆,寒雁不肯落。蘆花待挐音,怪底北風(fēng)惡。
- 雜興十首早持堅白論,晚踏軟紅塵。明逸并夷甫,初終似二人。
- 舂陵山中地僻民風(fēng)古,雨晴天氣新??丈截Q奇石,喬木墮枯薪。深入千崖路,多逢百歲人。繁華凋性命,寂寞可全真。
- 登甘露寺閣忽忽勞生歲月催,時偷高跡出浮埃。風(fēng)沾草樹紅朝動,春入川源綠夜回。欲出壯懷臨八極,可無樽酒到高臺。江山不與人相語,似待忘言野客來。
- 重游天竺何年飛去竺國峰,下際滄海蟠蛟龍。崛奇詭怪獻(xiàn)萬狀,八國播蕩吹不融。千年老藤無根樹,長疑上有仙人住。山空月白玄猿啼,咫尺蓬萊隔塵霧?,幉荽荷畈粡?fù)妍,荊棘花開顏色鮮。誰驅(qū)蠻風(fēng)煽劫火。神驚鬼哭愁山川。又疑黑衣故宰相,香火未冷今生緣。欲挾須彌還北海,未必神通能廣大??祷伛T怒相傾摧,神氣未完支節(jié)解。穿崖鑿谷何時寧,混沌死矣靈不靈。
- 種柏寄蘇子美人皆種花我種柏,為此勁性寒不易。三春雖憐少姿媚,歲暮方看靄顏色。南堂之南可數(shù)到,列樹六本翠磔磔。安得驛使向姑蘇,持以贈君比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