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學一首示子侄
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?學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學,則易者亦難矣。
吾資之昏,不逮人也,吾材之庸,不逮人也;旦旦而學之,久而不怠焉,迄乎成,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。吾資之聰,倍人也,吾材之敏,倍人也;屏棄而不用,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。圣人之道,卒于魯也傳之。然則昏庸聰敏之用,豈有常哉?
蜀之鄙有二僧:其一貧,其一富。貧者語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”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缽足矣?!备徽咴唬骸拔釘?shù)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!”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,富者有慚色。
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幾千里也,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。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?是故聰與敏,可恃而不可恃也;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,自敗者也?;枧c庸,可限而不可限也;不自限其昏與庸,而力學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
翻譯和注釋
譯文
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(qū)別嗎?只要肯做,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;如果不做,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。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(qū)別嗎?只要肯學,那么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;如果不學,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。
我天資愚笨,趕不上別人;我才能平庸,趕不上別人。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,等到學成了,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。我天資聰明,超過別人;能力也超過別人,卻不努力去發(fā)揮,即與普通人無異??鬃拥膶W問最終是靠不怎么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。如此看來聰明愚笨,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?
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,其中一個貧窮,其中一個富裕。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:“我想要到南海去,你看怎么樣?”富和尚說:“您憑借著什么去呢?”窮和尚說:“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?!备缓蜕姓f:“我?guī)啄陙硐胍痛刂L江下游而(去南海),尚且沒有成功。你憑借著什么去!”到了第二年,窮和尚從南?;貋砹耍训竭^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。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。
四川距離南海,不知道有幾千里路,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。一個人立志求學,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?因此,聰明與敏捷,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;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,是自己毀了自己。愚笨和平庸,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;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,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。
注釋
1、資:天資,天分。之:助詞。
2、倍人:“倍于人”的省略。
3、屏:同“摒”,除去、排除。
4、圣人:指孔子。卒:終于。魯:遲鈍、不聰明。
5、鄙:邊遠的地方。
6、南海:指佛教圣地普陀山。
7、何恃:“恃何”的倒裝。恃,憑借、依靠。
8、缽:和尚用的飯碗。
9、買舟:租船。買,租、雇的意思。
10、顧不如:難道還不如。顧,難道。
11、自力者也:判斷句,表示肯定,靠自己努力學成的。
為學一首示子侄問答
問: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的作者是誰?
答:為學一首示子侄的作者是彭端淑
問:為學一首示子侄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為學一首示子侄是清代的作品
問:為學一首示子侄是什么體裁?
答:文言文
問: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 出自 清代彭端淑的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
問: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 的下一句是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?學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學,則易者亦難矣。
為學一首示子侄賞析
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,作者認為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,“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”。學習也是如此,只要腳踏實地去學,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;反之,不通過學習,就是極容易的事也會被視作十分困難。在說明了難易的辯證關系之后,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問題。天資不高,才能平庸的人,只要勤于學習,久而久之,也能有所成就,擺脫昏與庸的境地;而天資聰敏,才能出眾的人,如果自暴自棄,不學無術,也將與昏庸者為伍。相傳孔子的學說由智能魯鈍的曾參傳給了子思,再由子思之徒傳給了孟子。所以作者說:“圣人之道,卒于魯也傳之?!币蚨髡哒J為昏庸與聰敏是相對的,關鍵是取決于個人的努力。這第一段完全以論述的筆墨出之,明白地擺出了自己對學問之道的看法。
文章的第二段則通過一個故事,也可以說是一則寓言,進一步說明難易與成敗并沒有必然的聯(lián)系。有志者事竟成,只要能堅定地朝既定的目標走去,必定是可以達到終點的。四川的貧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,貧者憑著一瓶一缽和堅定的意志,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心愿;富者雖有足夠的錢可雇船前往,但由于自己的猶豫畏縮,終未能達到目的。作者由此說明了“立志”的重要。所謂“立志”,不僅是要樹立奮斗的目標,而且要有百折不撓、知難而進的精神,這正是學習中第一可貴的。這一段通過具體生動的記敘,設想出人物的語言神態(tài),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,猶如一則寓言故事,雖然平易簡單,卻寓有深刻的道理。
最后一段結論,還是歸結到聰敏與昏庸的問題:聰敏不可恃,昏庸也不可限,關鍵在于能否力學不倦。作者強調了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,擺脫了天賦決定論的成見,勸人以學,對于不同天資的人都有勉勵的作用。他對聰敏“可恃而不可恃”,對昏庸“可限而不可限”的辯證認識無疑都是很有見地的。
全文始終用了對比的方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,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“難”與“易”的不同落筆,指出在學習中“難”與“易”是相對的,可變的。接下來又從昏庸和聰敏及其與成敗的關系立論,反復辨難,說理明白,使讀者信服。蜀僧的一貧一富,貧者僅恃一瓶一缽,富者可以買船而下,結果貧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,始終在強烈的對比中展開說理,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。文中多用偶句,如:“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?!薄皩W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學,則易者亦難矣?!币约啊拔豳Y之昏”與“吾資之聰”兩段,“聰與敏,可恃而不可恃也”與“昏與庸,可限而不可限也”兩段等在句法上都兩兩相對,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。文中并沒有艱深的文詞,只是娓娓道來,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,語重心長,切合題旨。
- 哭德和伯氏六首空遺破硯孤心苦,只博生綃兩鬢華。小婢燈前泣秋雨,竹房不見夜呼茶。
- 送人出使驛騎駸駸犯露霜,定知遐俗喜生光。千官弩矢迎郊外,百姓壺漿夾道旁。要使遠謀安井邑,盡令諸將守封疆。更將余力籌邊策,歸日收功坐廟堂。
-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九旬禁足,三月護生。逗到功成行滿,依前日午三更。龍淵水風恬浪靜,獺逕橋霧鎖云橫。去者自去,住者自住,坐者自坐,行者自才。杖頭縱有通宵路,且共扶持折腳鐺。
- 木狀元惠示近詩一卷作詩為謝洪都通守詞華溢,漢殿文章元第一。萬卷落落蟠胸中,三江袞袞懸吟筆。贈我玉佩聯(lián)玦環(huán),未數(shù)大鵬兼小山。欲知風味不能盡,此卷長留天地間。
- 歸燕不獨避霜雪,其如儔侶稀。四時無失序,八月自知歸。春色豈相訪,眾雛還識機。故巢儻未毀,會傍主人飛。
- 田舍二首雨逗馀寒曉露濃,絮衣著破索重縫。清狂昔作戴花監(jiān),衰病今為賣菜傭。負耒耦耕沮桀溺,操盂三祝棄句龍。暮年飽識西疇事,不問家丘問老農(nóng)。
- 呈陸嚴州五首江山不因人,何以相發(fā)揮。人而非江山,興亦無所歸。是故新定郡,得公倍光輝。豈惟江山然,鷗鳥亦依依。
- 和人過韓柱國廟一首隋氏一宇內,三將皆勇夫。賀公活以累,楊素死有誅。賢哉韓柱國,身與功名俱。廟食垂后世,祀典誠有諸?;暮雠R終言,遂此惑庸愚。
- 已亥歲歸過泉口紫芝山傷謹講師行路夢猶在,入門人已非。山青古佛頂,云墨祖師衣。賭弈曾同拙,看真似欠肥。百年誰免此,只合早忘機。
- 長沙陪裴大夫夜宴東山夜宴酒成河,銀燭熒煌照綺羅。四面雨聲籠笑語,滿堂香氣泛笙歌。泠泠玉漏初三滴,滟滟金觴已半酡。共向柏臺窺雅量,澄陂萬頃見天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