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呼嘯的秋風讓人無限憂愁,進也憂愁,退也憂愁。
異域戍邊的人,哪個不陷入悲愁中?真是愁白了頭啊。
胡人之處多狂風,樹木蕭瑟干枯。
離家日子越來越遠,衣帶漸寬人消瘦。
思鄉(xiāng)的悲苦無法言說,就像車輪在心中旋轉(zhuǎn)。
注釋
蕭蕭:寒風之聲?!?br />胡地:古代胡人居北方,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。飆(biāo)風:暴風。
修修:與“翛翛”通,鳥尾敝壞無潤澤貌,這里借喻樹木干枯如鳥尾。
思:悲。末二句是說難言的悲感回環(huán)在心里,好像車輪滾來滾去。
古歌問答
問:《古歌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古歌的作者是佚名
問:古歌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古歌是兩漢的作品
問:秋風蕭蕭愁殺1*1人,出亦愁,入亦愁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秋風蕭蕭愁殺1*1人,出亦愁,入亦愁 出自 兩漢佚名的《古歌》
問:秋風蕭蕭愁殺1*1人,出亦愁,入亦愁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秋風蕭蕭愁殺1*1人,出亦愁,入亦愁 的下一句是 座中何人,誰不懷憂。
問: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?
答:佚名名句大全
古歌賞析
讀這首詩,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醞釀,劈頭便為一派濃重的憂愁所籠蓋——一個蒼莽悲涼的秋日,一場郁郁無歡的悵飲,本已令人愁悶難耐。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,老是在帳外“蕭蕭”地響,更教人愁殺?!扒镲L蕭蕭愁殺人”,這一句突發(fā)的嘯嘆,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,化作烈烈秋風,“蒼茫而來”,立時令人生出一種“不可遏抑”的困擾之感。“出亦愁,入亦愁”,則以細節(jié)刻畫,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。不禁使人感到,那困擾著主人公的憂愁,竟怎樣難以趨避、無可擺脫。受這困擾的,不止主人公一人:“座中何人誰不懷憂?”既稱“何人”,又加“誰不”,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:那憂愁正如病魔一樣,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。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、所聞無非愁嘆——這樣的日子,真能耗蝕人的青春,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。難怪主人公要發(fā)出“令我白頭”的幽幽哀嘆了。
以上一節(jié),一味寫“愁”,使人來不及細想,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脫不開的憂愁。讀者不免要問:詩中主人公是誰?他究竟為什么如此憂愁?第二節(jié)詩,正為讀者解開了疑團:“胡地多飚風,樹木何修修!”“胡地”,即塞外胡人居處之地。主人公既呼之為“胡”,可見他自己不是胡人。聯(lián)系下文“離家日趨遠”一句,可知主人公應(yīng)是遠離家鄉(xiāng)、出塞戍守的漢卒。對于初到塞外的旅人來說,那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(王維《使至塞上》)的異域風光,實在是新鮮而奇妙的。但作為戍卒而久居胡地,看慣了浩瀚的黃沙,見不到幾多綠意。秋冬之際,唯有呼嘯的飚風,時時搖撼著稀疏的高樹。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。它們所能勾起的,只能是千重憂慮、萬里思情。讀到這里,讀者便可恍然大悟:主人公之所以“出亦愁,入亦愁”,座中之人之所以“誰不懷憂”,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難歸的萬里離思的緣故。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,無論是“飚風”,無論是“修樹”,觸目間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霧。故此二句看似寫景,實亦寫愁,正與上文“秋風蕭蕭愁殺人”相應(yīng),將滿腹的憂愁“外化”了。
如果說,憂愁可以催人衰老,它首先帶給人們的,則是憔悴和消瘦?!半x家日趨遠,衣帶日趨緩。”詩中的主人公,正因為飄泊異鄉(xiāng)、離家日遠,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。但詩人卻不肯明言,而是巧妙地運用“衣帶”之“日緩(松)”,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,寫得含蘊不露而哀情深長。一位形銷骨立的戍卒,就這樣獨佇于塞外荒漠,默默無語地遙望著萬里鄉(xiāng)關(guān):“心思不能言,腸中車輪轉(zhuǎn)?!薄皇菬o語可說,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,縱然有千言萬語,也難以表達。要描述這樣一種痛苦之狀,筆墨是難以勝任的。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,想象力就往往特別活躍,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?!缎l(wèi)風·河廣》的主人公,在眺望黃河彼岸的故國時,思歸心切,就唱出了“誰謂河廣,一葦杭(渡)之”的奇句。而這首歌的主人公,為抒寫胸中難以排遣的痛苦,竟想出了“腸中車輪轉(zhuǎn)”這一奇喻。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(zhuǎn)動,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,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。也正因為如此,戍卒那離家萬里的痛苦懷思,才以更強的力度震蕩了讀者的心弦,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。
有人認為,《古歌》所抒寫的,是“游子天涯之感”,恐怕不確。從上文的分析可知,它應(yīng)該就是“胡地”戍卒的思鄉(xiāng)懷歸之作。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,戰(zhàn)爭均延續(xù)十數(shù)年之久。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,至使離鄉(xiāng)征戍之卒“進不得力戰(zhàn),退不得溫飽”,大批喪生于“胡地”、邊境。這正是《古歌》之類思鄉(xiāng)之作產(chǎn)生的背景。這首歌熔抒情、寫景于一爐,在“秋風蕭蕭”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;又將它融于異鄉(xiāng)的修樹、荒漠的飚風之中,變得更加蓬勃、紛揚;最后忽設(shè)奇喻,將其化為轆轆車輪,在腸中滾轉(zhuǎn)不已。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,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(shù)上已有怎樣長足的進步。能夠與它比美的,在漢代,恐怕只有“長于抒情”的《古詩十九首》了。
- 【雙調(diào)】撥不斷_第一樓小集第一樓小集立金梯,卻瑤杯,兩行紅袖君休醉。萬里黃沙客未歸,一天白月秋無際,有書難寄。琵琶姬王氏坐離筵,促哀弦,紅妝新畫昭君面。玉手輕彈秋水篇,青衫老淚湓江怨,幾時重見。客懷抖征衫,望江南,曉奩開月衰容鑒。恨墨拈元遠信緘,凍河膠雪扁舟纜,利名全淡。會稽道中墓田鴉,故宮花,愁煙恨水丹青畫。峻宇雕墻宰相家,夕陽芳草漁樵話,百年之下。
- 簡黎生生時旅寓郡庠雨多杖藜阻,室邇言少賒。示病今如何,起居諒能佳。小市禁宰割,每無魚與蛙。何以侑旅食,頃當羹莧茄。在昔多貧師,況自接?xùn)|家。藥物有所缺,諭我心莫遐。明日能相遇,煮茗看荷花。
- 木香下簾深與意商量,無酒何如此夜長。一樹木絲仙有發(fā),依然只作秘書香。
- 小雅·甫田標簽:詩經(jīng)倬彼甫田,歲取十千。我取其陳,食我農(nóng)人。自古有年。今適南畝,或耘或耔。黍稷薿薿,攸介攸止,烝我髦士。以我齊明,與我犧羊,以社以方。我田既臧,農(nóng)夫之慶。琴瑟擊鼓,以御田祖。以祈甘雨,以介我稷黍,以穀我士女。曾孫來止,以其婦子。馌彼南畝,田畯至喜。攘其左右,嘗其旨否。禾易長畝,終善且有。曾孫不怒,農(nóng)夫克敏。曾孫之稼,如茨如梁。曾孫之庾,如坻如京。乃求千斯倉,乃求萬斯箱。黍稷稻粱,農(nóng)夫之慶。報以介福,萬壽無疆。
- 玉樓春三月初三春漸老。遍地殘花風暗掃。命儔嘯侶擁笙歌,臨水泛觴游宴好。浮利浮名何足道。麗景芳時須笑傲。今年不似去年歡,云海路長天杳杳。
- 江城子(梅花)十分雪意卻成霜。暮云黃。月微茫。只有梅花,依舊吐幽芳。還喜無邊春信漏,疏影下,覓浮香。才清端是紫薇郎。別鵷行。憶宮墻。夜半胡為,人與月交相。君合召歸吾老矣,月隨去,照西廂。
- 武肅廟土德衰微后,忠誠道不群。誓功陳帶礪,霸業(yè)擬桓文。妙略奸雄懾,英聲四海聞。山旁遺廟在,牢落閉深云。
- 江心寺誰把袈裟筑半峰,倚云樓閣打天鐘。東西塔上自分嶼,風雨聲中忽見龍。隔岸愁吹孤戌角,歸鴉寒立夕陽松。舊時行殿成荒土,煙草萋萋暝色重。
- 夭老早世身如風里燭,暮年發(fā)似鏡中絲。誰人斷得人間事,少夭堪傷老又悲。
- 別蘇州二首三載為吳郡,臨岐祖帳開。雖非謝桀黠,且為一裴回。流水閶門外,秋風吹柳條。從來送客處,今日自魂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