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全唐詩:卷51_35
寒食江州滿塘驛問答
問:《寒食江州滿塘驛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寒食江州滿塘驛的作者是宋之問
問:寒食江州滿塘驛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寒食江州滿塘驛是唐代的作品
問:寒食江州滿塘驛是什么體裁?
答:七古
問:去年上巳洛橋邊,今年寒食廬山曲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去年上巳洛橋邊,今年寒食廬山曲 出自 唐代宋之問的《寒食江州滿塘驛》
問:去年上巳洛橋邊,今年寒食廬山曲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去年上巳洛橋邊,今年寒食廬山曲 的下一句是 遙憐鞏樹花應滿,復見吳洲草新綠。
問:出自宋之問的名句有哪些?
答:宋之問名句大全
寒食江州滿塘驛賞析
這是一首古詩,前四句運用反襯、對比手法,撫今追昔,感慨今日的滄桑,流露出詩人遭貶南行的惆悵落寞情懷。“去年上巳洛橋邊,今年寒食廬山曲。”農(nóng)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(jié),這一天按古風要去水邊祓除修禊,驅除鬼魅,同時也是文人聚會吟詠的日子。去年那一日,詩人還在洛水邊參予修禊盛事,與同朝文士飲酒賦詩,享盡榮華,而今卻已是遭貶謫之人,獨自在廬山腳下度過此清明寒食節(jié)。“去年”,“今年”,對比鮮明。一年之隔,詩人處境大不相同,詩中雖只字未提遭貶之事,但通過地名“洛橋邊”與“廬山曲”的對照,失意之態(tài)清晰可見。寒食節(jié)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時節(jié),眼前又有景色秀麗的廬山,詩人毫無欣賞興致,反念于“去年”上巳洛橋邊修禊事,對京華游樂的追憶和向往,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內(nèi)心的孤獨凄切,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華與眼前的現(xiàn)實相對照。第三句上承首句而發(fā),鞏縣在洛水西岸,為洛陽近畿之地,詩人由“去年”的洛橋修禊,聯(lián)想到“今年”繁華的京洛風物,“去年”底離開洛陽時,還是隆冬時節(jié),此時已是春歸大地了,洛陽城內(nèi),應是滿城飛花、春意盎然了?!斑b憐”二字,寫詩人身為逐臣,不忍離京卻無奈被逐出京,此時身在江州,回望京洛,只能遙遙寄情于花樹了。江州古屬吳地,故詩中稱江中小洲為吳洲,詩人身在江州,回望京華,遙憐洛陽草木花樹,但眼中所見,唯江中小洲,一片新綠而已。后四句感物思歸而不得,抒發(fā)斷腸之悲。先重復“吳洲春草”以承上啟下,詩人有感于眼前春光,歸思更切,“感物思歸懷故鄉(xiāng)”是詩中的情感主線,“故鄉(xiāng)”,即指洛陽,宋之問雖不是洛陽人,但他長期在此生活,感情深厚;同時相對于他即將要去的南方而言,整個北方、整個中原都是他的故鄉(xiāng)。結句“驛騎明朝發(fā)何處?猿聲今夜斷君腸?!弊晕以O問,感情痛切哀婉,身為逐臣,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,明朝騎馬上路,只能依然南行,因此夜聞清猿悲啼,更添腸斷之痛。
此詩前四句側重于“感物”,著力渲染滿眼春光,逗起今昔之思,以洛水修禊與廬山寒食的對比;后四句側重于“思歸”,直抒滿腹鄉(xiāng)愁。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遭貶南行的哀傷,情思深婉含蓄,語言清麗自然,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。
- 斷句落花真好些,一醉一回顛。
- 次韻鄭山長九日詩逢佳節(jié)應酬忙,三斗何妨效汝陽。帽任欹斜雙鬢白,菊無今古數(shù)枝黃。龍山景物自消長,焚里琴書今在亡。往事莫談添感慨,醒時也作次公狂。
-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·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,艨艟巨艦一毛輕。向來枉費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- 秋蕊香令花外數(shù)聲風定。煙際一痕月凈。水晶屏小敧醉枕。院靜鳴蛩相應。香銷斜掩青銅鏡。背燈影。寒砧夜半和雁陣。秋在劉郎綠鬢。
- 提舉生辰東井遙觀盾日升,南風猶入舜弦鳴。鵬程九萬豈終息,椿歲八千方再榮。平世功名期鳳鳥,一時文采應長庚。浮瓜沉李年年事,稽首弧南一點明。
- 歲暮慘澹歲云暮,窮陰動經(jīng)旬。霜風裂人面,冰雪摧車輪。而我當是時,獨不知苦辛。晨炊廩有米,夕爨廚有薪。夾帽長覆耳,重裘寬裹身。加之一杯酒,煦嫗如陽春。洛城士與庶,比屋多饑貧。何處爐有火?誰家甑無塵?如我飽暖者,百人無一人。安得不慚愧,放歌聊自陳。
-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七王十三不見會之久,每思詩酒豪。扁舟由甬上,乘興可須招。
- 韓信登壇一日冠群雄,鐘室倉皇念蒯通。能用能誅誰計策,嗟君終自愧蕭公。
- 澗舖嶺道中四首嶺路縈紆合,泉流詰曲通。田毛無歲旱,山課與耕同。
- 頌古四十五首咄咄瞎驢趁大隊,眨上眉毛佛不會。白云斷處是青山,行人更在青山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