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
全唐詩:卷143_22
青樓曲二首問答
問:《青樓曲二首》的作者是誰?
答:青樓曲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齡
問:青樓曲二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青樓曲二首是唐代的作品
問:青樓曲二首是什么體裁?
答:七絕
問:白馬金鞍隨武皇,旌旗十萬宿長楊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白馬金鞍隨武皇,旌旗十萬宿長楊 出自 唐代王昌齡的《青樓曲二首》
問:白馬金鞍隨武皇,旌旗十萬宿長楊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白馬金鞍隨武皇,旌旗十萬宿長楊 的下一句是 樓頭少婦鳴箏坐,遙見飛塵入建章。
問:出自王昌齡的名句有哪些?
答:王昌齡名句大全
青樓曲二首賞析
料之中似的。前面的場景平靜,給人以優(yōu)美的感覺。這兩種不同的意境,前后互相映襯,對照鮮明。
詩人是怎樣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剪接在一個畫面上的呢?這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(tài),把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,從她的眼神中反映出來。表面上她好象無動于衷,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(nèi)心的欣羨,于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著那馬上的將軍和他身后的隊伍,直到飛塵滾滾,人影全無,還沒
有收回她的視線?!皹穷^少婦鳴箏坐,遙見飛塵入建章?!蔽覀兎路疬€聽到她從箏弦上流出的愉快的樂聲。這少婦跟馬上將軍有什么關系,為什么如此關注他的行動呢?這可從《青樓曲》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。原來那馬上的將軍是她的夫婿,他正立功回來,封侯拜爵,連他部隊里許多騎將
都愛到封賞。“春風得意馬蹄疾”,他們經(jīng)過馳道回來時,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去了。把這兩首詩合起來看,前一首描繪的當是一支皇家大軍凱旋歸來的場景。由于這次勝利的不平常,連皇帝都親自出迎了,作為將領的妻子,她內(nèi)心的激動可想而知。詩人未用一句話直接抒寫她內(nèi)心
的激動,只是寫她從樓頭看到的熱烈場景,讀者卻可想象到她面對這熱烈場景時的內(nèi)心感受。
這正如北宋詩人梅堯臣對詩創(chuàng)作所概括的兩句話:“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,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。”長楊是西漢皇家射獵、校武的大苑子,建章宮是漢武帝建造的,都在西漢都城長安的近郊。盛唐詩人慣以漢武帝比唐玄宗,此詩也如此。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畫卷反映盛唐時期的現(xiàn)
實面貌。
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卷,使人聯(lián)想到唐代前期國容威赫,實力強大。試想一支千軍萬馬的軍隊,如果沒有統(tǒng)一的指揮,嚴明的紀律,怎能夠旗幟鮮明、隊伍整齊地前進,連樓頭彈箏少婦都絲毫不受驚動?詩里還反映了唐代都城長安的一片和平景象,不言而喻,這支強大的軍隊,維護
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。從樓頭少婦的眼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尚武風氣。唐代前期,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,整軍經(jīng)武,保持了國家的統(tǒng)一與強盛?!捌傅昧既耍瑸閲搁L征?!保ǘ鼗颓釉~)在這盛極一時的封建帝國里,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。
在這兩首詩中,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,很自然地從一個征人家屬的神態(tài)中流露出來,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。
(王季思)
- 會稽六月初五日新米入市價減舊以升計之幾十大侵難宿飽,小熟有晨炊。歲事早如此,人情喜可知。田家甘糶賤,海賈恨來遲。粒粒皆珠玉,無忘餓殍時。
- 管長源朝奉挽詞青袍黃甲舊蜚英,紫綬金章晚更榮。隱德家傳遼北客,修齡人羨濟南生。墓中深刻同年筆,世上難磨異日名。識面有時追往事,傷情無路奠佳城。
- 和憶時相逢甲午年,與君同賦送春篇。等閑又見春風老,更捧新吟一惘然。
- 謝潘端叔惠紅梅花品無庸定等差,國香國色屬吾家。海棠正自慙粗俗,莫問漫山桃李花。
- 秋游六首霜天寥落思無窮,不奈樓高逼望中。四面溪山徒滿目,九秋宮殿自???。云橫遠嶠千尋直,霞亂斜陽數(shù)縷紅。無限傷情言不到,共誰開口向西風。
- 和子山種花新自涇州趁雨移,便開繁萼擁芳枝。紅霞照地清香起,似到玄都觀里時。
- 寄禪師從無入有云峰聚,已有還無電火銷。銷聚本來皆是幻,世間閑口漫囂囂。
- 贈古樸相士巧夫縱誕爭說相,口角瀾翻如剪樣。眼中元不識英奇,隨世炎涼分下上。貢諛乞得貴人詩,紅簽彩軸珍攜持。未遭窮士或有贈,爛在醬瓿問不知。如斯等輩真肉眼,砂里精金豈能揀。古樸相士卻不然,品題每在未遇前。前時贈詩紙欲朽,逢人夸張不去手。古樸相士真識人,識人須要當賤貧。信知巧者盡虛偽,惟有樸者全天淳。愿君終身如此樸,俗態(tài)高低不須學。
- 頌古一○一首虛空為鼓須彌槌,擊者雖多聽者稀。半夜髑髏驚破夢,滿頭明月不思歸。
- 夏日金陵制幕即事入夏邊烽漸報安,不妨拄笏共觀山。西風易把江濤涌,整暇規(guī)摹肯放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