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妝打扮,我愁容滿面地看著心上人打點行裝。餞別的宴席上擔心破壞了你的心情,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。
為君捧杯餞行,相斟相勸又怎么忍心分離呢?不如讓我先喝醉了,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。
注釋
鎮(zhèn)日:整日,成天。 掃黛眉:畫眉,意即化妝。
閣淚:含著眼淚。
瑤卮(zhī):玉制的酒器,用做酒器的美稱。
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問答
問:《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》的作者是誰?
答: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的作者是夏竦
問: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是宋代的作品
問: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 出自 宋代夏竦的《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》
問: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 的下一句是 臨行愁見理征衣。
問:出自夏竦的名句有哪些?
答:夏竦名句大全
鷓鴣天·鎮(zhèn)日無心掃黛眉賞析
上片起首一句,寫女主人公自愛人打算出行時就沒精打采,整天百無聊賴地描眉。第二句,寫她一見丈夫在打點行裝就愁了 。這“ 愁見”似不同于“愁看”,應(yīng)是情緒的突然觸發(fā),雖然行人即將出發(fā),但何時理征衣 ,她并不是都有思想準備的。這樣看來,這個“愁”比前句“無心”就深入一層而且?guī)в幸欢ǔ潭鹊谋l(fā)性了。上片結(jié)尾兩句,寫男女雙方唯恐對方傷心,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,以至于在別宴上,女主人公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,卻不敢讓自己的淚泉涌流出來。
過片三句,略作頓挫,氣氛稍緩,金玉的字面也顯示了情意的美好;下面的反問又轉(zhuǎn)入內(nèi)心,“相斟相勸 ”表面的平靜下隱伏著痛苦的煎熬。結(jié)拍兩句,構(gòu)思奇特,出語不凡,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摯婉曲的內(nèi)心獨白:正因為分別這般痛苦,不如自己先醉倒,不知分手情形或許好受些。自己強忍著眼淚想寬解心上人,但感情的自控總有個限度,說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垂傷心 ,那只有求助于沉醉 ,庶幾可免兩傷。這兩句 ,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感人肺腑 ,波瀾起伏。
- 上元竹枝歌和曾大卿青春惱人思跰躚,女郎市酒趣數(shù)錢。不道翁家久留客,紅襠幔結(jié)賽秋千。學(xué)簫學(xué)鼓少年群,準擬春來奉使君。自向雕籠作行隊,安排好曲寫殷勤。珍珠絡(luò)結(jié)繡衣裳,家住江南山后鄉(xiāng)。聞道使君重行樂,爭攜腰鼓趁年光。
- 漁村雜詩十首再和前韻晴空萬里散余霞,一葉漁舟穩(wěn)似家。學(xué)道未能全寡欲,水邊隙地亦栽花。
-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。
- 洞仙歌半欄花雨。是夜來憑處。夢過溪橋逢柳住。亂鶯聲殘酒醒,正是關(guān)情,山枕上、吟就回紋錦句。歸鴻應(yīng)別浦。綠漲彌茫,早近湖陰喚船路。覽芳菲,歌窈窕,獨立落根,剩一掬、間情凄楚。欲待折、微馨寄相思,又生怕相思,帶將春去。
- 藥名詩七澤蘭芳千里春,瀟湘花落石磷磷。有時浪白微風(fēng)起,坐釣藤陰不見人。
- 郊居寄友人林色樹還曛,何時得見君?獨居度永日,相去遠浮云。故疾隨秋至,離懷覺夜分。蛩聲非自苦,偏是旅人聞。
- 題桃源遠近人家盡見招,小童環(huán)立總垂髫。玄冰滿椀侵肌爽,絳雪堆盤入口消。山內(nèi)不知今晉代,座中猶自問秦朝。夜深時向花前立,遙見雙株合鳳簫。
- 偈傾一百三十三首秋風(fēng)高,秋葉脫。亂走衲僧,天涯海角。
- 道山風(fēng)雨年華澹滟滿皇州,時節(jié)凄涼限勝游。雨后石渠新水長,風(fēng)前蕓閣晚香愁。不堪高點梅花老,強倚千絲柳帶柔。又是長安一百五,春陰漠漠未能休。
- 鷓鴣天睡袖無端幾摺香。有人丹臉可占霜。半窗月印梅猶瘦,一律瓶笙夜正長。情艷艷,酒狂狂。小屏誰與畫鴛鴦。解衣恰恨敲金釧,驚起春風(fēng)傍枕囊。
- 西嶺斜陽外,潛疑是故林。——— 韓偓寄京城親友二首
- 傾廈難將一木支,微垣累疏亦何為——— 高斯得聞楊元極去國
- 八月中秋天涼,芙蓉花發(fā)映禪房——— 釋文準偈十二首
- 已擘荔枝憐玉破,更開瓜碧嚼冰清——— 晁公溯鮮于東之晉伯之子贈詩次韻
- 可恨白蘋風(fēng),欲雨又還吹散——— 向子諲如夢令
- 欲知離別偏堪恨,只為音塵兩不通——— 金車美人與謝翱贈答詩
- 偉論崢嶸從古少,高懷恬退似君稀——— 吳芾送王舍人彥正奉祠東歸
- 醉魂時繞,鶯花世界風(fēng)物——— 魏了翁念奴嬌(叔母生日劉左史光祖以余春時所與為壽詞韻見貺馥用韻謝之)
- 師荒宮村古廟兮宮,人紺宇宮蓮宮——— 釋心月蜆子贊
- 與子讀楚詞,亹亹忽盡編——— 張耒自淮陰被命守宣城復(fù)過楚雨中遇道孚因同誦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