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君主一旦為美色所迷,便種下亡國禍根,用不著到宮殿長滿荊棘才開始悲傷。
擁有玉體的小憐進御服侍后主的夜晚,北周軍隊進占晉陽的戰(zhàn)報已被傳出。
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過君主日理萬機,身穿戎裝的馮淑妃在后主看來最是美麗。
晉陽已被攻陷遠遠拋在了后主腦后,馮淑妃請求后主再重新圍獵一次。
注釋
“一笑”句:《漢書·外戚傳》李延年歌曰:“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。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”此處“一笑相傾”之“傾”為傾倒、傾心之意,謂君主一旦為美色所迷,便種下亡國禍根。
“何勞”句:晉時索靖有先識遠量,預見天下將亂,曾指著洛陽宮門的銅駝嘆道:“會見汝在荊棘中耳!”
小憐:即馮淑妃,北齊后主高緯寵妃。玉體橫陳:指小憐進御。
“已報”句:《北齊書》載:武平七年,北周在晉州大敗齊師,次年周師攻人晉陽(今山西太原)。此事與小憐進御時間相距甚遠,此剪綴一處為極言色荒之禍。
巧笑:《詩·衛(wèi)風·碩人》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?!比f幾:即萬機,君王紛雜政務。
“晉陽”二句:《北史·后妃傳》載:“周師取平陽,帝獵于三堆。晉州告急,帝將還。淑妃請更殺一圍,從之。”所陷者系晉州平陽,非晉陽,作者一時誤記。更殺一圍,再圍獵一次。
北齊二首問答
問:《北齊二首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北齊二首的作者是李商隱
問:北齊二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北齊二首是唐代的作品
問:北齊二首是什么體裁?
答:七絕
問:一笑相傾國便亡,何勞荊棘始堪傷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一笑相傾國便亡,何勞荊棘始堪傷 出自 唐代李商隱的《北齊二首》
問:一笑相傾國便亡,何勞荊棘始堪傷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一笑相傾國便亡,何勞荊棘始堪傷 的下一句是 小憐**夜,已報周師入晉陽。
問:出自李商隱的名句有哪些?
答:李商隱名句大全
北齊二首賞析
這兩首詩是通過諷刺北齊后主高緯寵幸馮淑妃這一荒淫亡國的史實,以借古鑒今的。兩首詩在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手法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:
一、議論附麗于形象。既是詠史,便離不開議論。然而好的詩篇總是以具體形象感人,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訓讀者。議論不脫離生動的形象,是這兩首詩共同的優(yōu)點。
第一首前兩句是以議論發(fā)端。“一笑”句暗用周幽王寵褒姒而亡國的故事,諷刺“無愁天子”高緯荒淫的生活?!扒G棘”句引晉朝索靖預見西晉將亡的典故,照應國亡之意。這兩句意思一氣蟬聯(lián),謂荒淫即亡國取敗的先兆。雖每句各用一典故,卻不見用事痕跡,全在于意脈不斷,可謂巧于用典。但如果只此而已,仍屬老生常談。后兩句撇開議論而展示形象畫面。第三句描繪馮淑妃進御之夕“花容自獻,玉體橫陳”,是一幅穢艷的春宮圖,與“一笑相傾”句映帶;第四句寫北齊亡國情景。公元577年,北周武帝攻破晉陽,向齊都鄴城進軍,高緯出逃被俘,北齊遂滅。此句又與“荊棘”映帶。兩句實際上具體形象地再現(xiàn)了前兩句的內(nèi)容。淑妃進御與周師攻陷晉陽,相隔尚有時日?!耙褕蟆眱勺职褍杉鲁兜揭粫r,是著眼于荒淫失政與亡國的必然聯(lián)系,運用“超前夸張”的修辭格,更能發(fā)人深省。這便是議論附麗于形象,通過特殊表現(xiàn)一般,是符合形象思維的規(guī)律的。
如果說第一首是議論與形象互用,那么第二首的議論則完全融于形象,或者說議論見之于形象了?!扒尚毁?,美目盼兮”,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形容美女嫵媚表情?!扒尚Α迸c“萬機”,一女與天下,輕重關(guān)系本來一目了然。說“巧笑”堪敵“萬機”,是運用反語來諷刺高緯的昏昧?!爸睂崬槟闹?,意味尤見辛辣。如說“一笑相傾國便亡”是熱罵,此句便是冷嘲,不議論的議論。高緯與淑妃尋歡作樂的方式之一是畋獵,在高緯眼中,換著出獵武裝的淑妃風姿尤為迷人,所以說“傾城最在著戎衣”。這句仍是反語,有潛臺詞在。古來許多巾幗英雄,其颯爽英姿,確乎給人很美的感覺。但淑妃身著戎衣的舉動,不是為天下,而是輕天下。高緯迷戀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態(tài)。他們逢場作戲,穿著戎衣而把強大的敵國忘記在九霄云外。據(jù)《北齊書》載,高緯聽信淑妃之言,在自身即將成為敵軍獵獲物的情況下,仍不忘追歡逐樂,還要再獵一圍。三、四句就這樣以模擬口氣,將帝、妃死不覺悟的昏庸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。盡管不著議論,但通過具體形象的描繪及反語的運用,即將議論融入形象之中。批判意味仍十分強烈。
二、強烈的對比色彩。在形象畫面之間運用強烈對比色彩,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對象的特點更強調(diào)突出,引人注目,從而獲得含蓄有力的表現(xiàn)效果,是這兩首詩的又一顯著特點。
第一首三、四兩句把一個極艷極褻的鏡頭和一個極危急險惡的鏡頭組接在一起,對比色彩強烈,產(chǎn)生了驚心動魄的效果。單從“小憐玉體橫陳”的畫面,也可見高緯生活之荒淫,然而,如果它不和那個關(guān)系危急存亡的“周歸入晉陽”的畫面組接,就難以產(chǎn)生那種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”的驚險效果,就會顯得十分平庸,藝術(shù)說服力將大為削弱。第二首三、四句則把“晉陽已陷”的時局,與“更請君王獵一圍”的荒唐行徑作對比。一面是十萬火急,形勢嚴峻;一面卻是視若無睹,圍獵興濃。兩種畫面對照出現(xiàn),令旁觀者為之心寒,從而有力地表明當事者處境的可笑可悲,不著一字而含蓄有力。這種手法的運用,也是詩人巧于構(gòu)思的具體表現(xiàn)之一。
- 泛舟西湖湖邊無日欠春風,金碧樓臺面面同。白鳥慣隨船上下,畫橋分斷水西東。百年樂事浮云外,一段傷心落照中。老盡負流無問處,藕花今是幾番紅。
- 輞川集華子岡飛鳥去不窮,連山復秋色。上下華子岡,惆悵情何極。
- 勉旃一首歸一豈應針以返,要言湛諦滓淤淘。大知直截揣摩漸,積執(zhí)冥迷厭離勞。目睫古人曾致論,根塵當念勿喧囂。主張名教殫才智,王霸蟠煎火上膏。
- 敘倫五言二十首田蚡坐東向,貴加諸父兄。請渠觀涑水,不敢齒耆英。
- 三登樂方帽沖寒,重檢校、舊時農(nóng)圃。荒三徑、不知何許。但姑蘇臺下,有蒼然平楚。人笑此翁,又來訪古。況五湖、元自有,扁舟祖武。記滄洲、白鷗伴侶。嘆年來、孤負了,一蓑煙雨。寂寞暮潮,喚回棹去。
- 上云樂 金丹曲紫霜耀。絳雪飛。追以還。轉(zhuǎn)復飛。九真道方微。千年不傳。一傳裔云衣。
- 梅花香雪濛濛月影團,抱琴深夜向誰彈。閑中立品無人覺,淡處逢時自古難。到死還能留氣韻,有情何忍笑酸寒。天生不合尋常格,莫與春花一例看。
- 秋閨怨詩獨眠雖已慣。秋來只自愁。火籠恒暖腳。行障鎮(zhèn)床頭。眉含黛俱斂。啼將粉共流。誰能無別恨。唯守一空樓。
- 端午內(nèi)中帖子詞太上皇后閣漢殿炎風少,輕涼已動衣。每來觀織室,不許夜停機。
- 浣沙秋日五首當前灘號西施磧,對磧看秋得句清。五色懸門秦一尉,六經(jīng)充棟漢諸生。石叢細火團荒砌,野蔓疏金出廢城。目遂浣沙人去后,又聞街鼓報新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