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說文解字
河

水。出敦煌塞外昆侖山,發(fā)原注海。從水可聲。
河說文解字注
河水。
段注:各本水上無河字。由盡刪篆下複舉隸字。因幷不可刪者而刪之也。許君原本當(dāng)作河水也三字。河者,篆文也。河水也者其義也。此以義釋形之例。《毛傳》云:洽,水也。渭,水也。此釋經(jīng)之例。
出敦煌塞外昆侖山。
段注:句。
發(fā)原注海。
段注:敦鍇作燉。鉉作焞。皆誤。今正。唐朝乃作燉煌。見《元和郡縣志》。前此皆作敦。酈氏書引應(yīng)劭《地理風(fēng)俗記》曰:敦,大也?;停⒁??!兜乩碇尽贰犊尽方杂卸鼗涂???h六。首敦煌。許但云敦煌,謂郡也。明之沙州衛(wèi)。今甘肅之安西州敦煌縣玉門縣皆漢郡地也?!妒酚?大宛傳》曰:于寘之西,水皆西流。注西海。其東,水東流。注鹽澤。鹽澤潛行地下。其南,則河源出焉。多玉石。河(此四字當(dāng)作爲積石河)注中國。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。又曰:張騫死後。漢使竆河源。河源出于寘。其山多玉石。采來。天子案古圖書。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:《漢書?西域傳》曰:西域以孝武時始通,本三十六國。東則接漢。阸以玉門,陽關(guān)。西則限以蔥嶺。其南山東出金城。與漢南山屬焉。其河有兩源。一出蔥嶺。一出于闐。于闐在南山下。其河北流。與蔥嶺河合。東注蒲昌海。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。去玉門,陽關(guān)千三百餘里(千字依《水經(jīng)注》)。廣袤三四(此字依小司馬增)百里。其水亭居。冬夏不增減。皆以爲濳行地下。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:《地理志》曰:金城郡河關(guān)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。河水行塞外。東北入塞內(nèi)。至勃海郡章武入海。過郡十六。行九千四百里?!景础坑陉D今之和闐也。班云積石山者,卽《禹貢》之道河積石。今甘肅西寧府西南境之大積石也。許云出敦煌。塞外者,卽班志云河水行塞外也。云昆侖山者,卽馬班所云出蔥嶺于寘,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曰崑崙也。云發(fā)原注海者,《釋水》文。卽志所云東北入塞內(nèi)至章武入海也?!妒?漢》所云古圖書者,謂禹《本紀?山海經(jīng)》皆云河出昆侖也。馬班皆不信禹《本紀?山海經(jīng)》之言,而許云出昆侖山者,許從漢武帝所詺也。塞外之山至高大者皆可謂之昆侖。故武帝取以詺蔥嶺于闐山,而不取荒誕之說?!稜栄?釋水》曰:江河淮濟爲四瀆。四瀆者,發(fā)源注海者也。河出崑崙虛。色白。所渠幷千七百。一川色黃。《爾雅》但言出崑崙虛。而絶無禹《本紀》《山海經(jīng)》荒誕之言。故許取爲說。
從水??陕?。
段注:乎哥切。十七部。
河說文系傳
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,發(fā)源注海。從水可聲。
鍇注:臣鍇按:《山海經(jīng)》:「海內(nèi)昆侖墟,在海內(nèi)西北,方八百里,高萬仞;去嵩高五萬里。河水岀東北隅以行,其北西南又入渤海,又出海外?!箙u西而北入禹所導(dǎo)積石山。故《尚書》云「導(dǎo)河積石」。前代學(xué)者引《史記》云:「自張騫窮河原,惡覩所謂昆侖,以爲記者之妄?!?/p>
鍇注:臣鍇以爲《禹貢》記禹所施功,故指言自積石河爲四瀆之長,所以限隔夷夏,其勢慓悍,察其發(fā)原遠大委輸,多所灌注,致其含靈畜怪,莫斯爲大,未必始于積石。今中國之山川,靈異固多矣。而裔夷之外風(fēng)氣不均,其物異形,昆侖之奇詭又奚足致驚。《爾雅》,周公仲尼之徒所記,而云河出昆侖。張騫雖博見,足歷窮荒,然粗略涉之。河在地中潛行,又何可見?昆侖亦神靈之宅、帝之下都,亦非造次可親搉而論之。其出昆侖詳矣。今按:河出昆侖東流,潛行地下至規(guī)期山北,流分爲兩原,一出蔥嶺,一出于闐。復(fù)合東注蒲昌海,復(fù)潛行地下。南出積石山,西南流,又東回入塞。過敦煌、張掖、酒泉,南與洮河合。過安定北地郡,北流,過朔方郡西。又南流,過五原郡南。又東流,過雲(yún)中西河郡東。又南流過上郡河東郡西南,出龍門至潼関,與渭水合。又東回過砥柱及洛陽卽孟津,至鞏縣與洛水合。至成臯與濟水合。又東北流,過武德與沁水合。至黎陽信都鉅鹿之北,分爲九河。又合爲一河入海?!稘h書》云:「燉煌本酒泉地?!埂洞呵镒髠鳌匪^「允姓之戎所居瓜州」也。發(fā)原獨至於海,故曰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