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
臘筆順
臘筆順:撇、橫折鉤、橫、橫、撇點(diǎn)、撇點(diǎn)、撇點(diǎn)、豎、橫折、撇 、點(diǎn)、橫、豎提、點(diǎn)、點(diǎn)、豎提、點(diǎn)、點(diǎn)、斜鉤臘異體字:
?? ?? 臈 臘 臘基本解釋
臘 là ㄌㄚˋ
- 歲終時(shí)合祭眾神的祭祀。《說文解字》:“臘,冬至後三戌,臘祭百神。”
- 陰曆十二月稱為“臘月”。唐•李頻《湘口送友人詩》:“零落梅花過殘臘,故園歸醉及新年。”
- 僧受戒得度的年歲。唐•劉禹錫《唐故衡嶽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》:“問年八十二,問臘六十一。”
- 醃製的肉類。如:“臘肉”。
詳細(xì)解釋
臘
臘、臈 là
〈動(dòng)〉
(形聲。從肉,巤( liè)聲。本義:年終祭祀) 祭名。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。冬至後第三個(gè)戌日祭祀衆(zhòng)神 [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]
冬至後三戌,臘祭百神。——《說文》。字亦作臈。
夏曰嘉平, 殷曰清祀, 周曰大蠟, 漢曰臘。—— 蔡邕《獨(dú)斷》
臘先祖五祀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虞不臘矣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
又如:臘日(古時(shí)臘祭之日。農(nóng)曆十二月初八);臘祭(古時(shí)歲終祭祀);臘會(huì)(古代臘祭時(shí)的集會(huì));臘鼻(本爲(wèi)劣等鷂鷹,喻指無能之人)
詞性變化
臘
臘 là
〈名詞〉
(1) 農(nóng)曆十二月 [the 12th moon of the lunar year]
臘後花期知漸近,寒梅已作東風(fēng)信。——晏殊《蝶戀花》
又如:臘盡春初;臘八會(huì)(佛家於臘八開的誦經(jīng)法會(huì));臘底(年底,農(nóng)曆十二月底)。泛指冬月,尚與「伏」相對(duì)
田家作苦,歲時(shí)伏臘,烹羊炮羔,斗酒自勞。——漢· 楊惲《報(bào)孫會(huì)宗書》
又如:臘梨(亦作「刺梨」、「瘌痢」。禿子,生禿瘡的人)
(2) 佛教戒律規(guī)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(兩期)三個(gè)月安居一處,修習(xí)教義,完畢,稱一臘 [la]。
如:戒臘;夏臘;法臘
(3) 人出生後七天 [the seventh day after birth]
人之初生,以七日爲(wèi)臘;人之初死,以七日爲(wèi)忌。——《玉笑零音》
(4) 冬季醃製、煙燻而成的食品 [salted and dried]。
如:臘肉;臘雞
(5) 另見 xī
常用詞組
臘八 臘八豆 臘八粥 臘腸 臘梅 臘肉 臘月國語詞典
臘 ㄌㄚˋ là
〈名詞〉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