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騰和馬麗主演的新喜劇電影《抓娃娃》正在火熱上映,成為網(wǎng)友熱議的焦點。今天,“抓娃娃 中式恐怖”一詞更是登上了微博熱搜榜。
有媒體進行了深入分析,探討這部本應是合家歡喜劇片卻帶有濃厚中式恐怖片氛圍的現(xiàn)象。
《抓娃娃》的故事設定簡單明了:馬成鋼和春蘭是一對巨富夫妻,卻刻意隱藏財富讓小兒子馬繼業(yè)體驗生活的艱辛,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。這一設定被觀眾稱為育兒版的《楚門的世界》:父母用“善意的謊言”控制著孩子的生活,背后充滿了中式教育中的壓抑和犧牲感。當馬繼業(yè)揭開真相后,馬成鋼卻認為自己沒有錯,甚至責怪孩子:“你這個幸運兒竟然還委屈上了,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!”
電影口碑兩極分化:喜歡的觀眾被電影逗得捧腹大笑,同時感嘆其中所蘊含的中式恐怖元素;而不喜歡的觀眾則讀出了第二層中式驚悚:用喜劇的方式消解和包裝所有問題,制造情感上的剝削性笑料。電影規(guī)避了現(xiàn)實中真正沉重的部分,缺乏生活中的真實挑戰(zhàn)和負擔,只有“吃苦才能成材”的教育信條。富貴少爺楚門則成為了稀有例外中的稀有例外。
觀眾們在電影外也展開了第三層中式驚悚:評論如“馬繼業(yè)在高考試卷上涂鴉難以分清輕重”、“這么好的成績第二年卻去上體育大學很虧”。他們自嘲被這部電影“腌成味道”,仿佛變成了自己曾經(jīng)討厭的那種人,為學業(yè)、前途和家庭而苦苦掙扎,生活在社會價值的束縛之下。
就像玩抓娃娃一樣,人生不應被限制在娃娃機的框架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