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國人申請餃子外形專利獲批,中餐館或面臨侵權風險
近日,一起關于餃子外形專利的爭議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。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顯示,韓國人金恩秀(Kim Eun Soo)于2023年2月24日申請的餃子外形專利,竟在2025年4月8日獲得批準,該專利有效期長達15年。
這一專利的獲批意味著,未來美國的中餐館若售賣成品餃子,或中國食品企業(yè)在美國銷售速凍餃子,都可能面臨侵權風險,韓國專利人有權對此提起索賠訴訟。此消息一出,立即在中國網友中引發(fā)了強烈反響和擔憂。
深入探究此事,不難發(fā)現其背后隱藏著韓國VANK組織的精密布局。該組織通過一系列手段,如篡改維基百科詞條、向全球博物館發(fā)送抗議郵件、在社交媒體上偽造“韓餃歷史”話題等,試圖為餃子披上“韓國文化”的外衣。這些行為不僅荒謬可笑,更暴露出了其在文化掠奪上的野心和卑劣手段。
更令人震驚的是,有記者潛入VANK組織內部培訓群發(fā)現,新成員入會需完成包括篡改詞條、發(fā)送抗議郵件等在內的14項“洗腦任務”。這些任務無疑是為了進一步強化成員對所謂“韓餃文化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,從而為其文化掠奪行為提供支持和動力。
此次餃子外形專利的獲批,無疑給中國食品企業(yè)和中餐館在美國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。然而,我們也應看到,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我們要加強文化自信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,堅決捍衛(wèi)我們的文化權益和民族尊嚴。同時,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采取措施,加強監(jiān)管和打擊力度,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(fā)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