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正殿
詞典解釋
古代國家有災(zāi)異急難之事,帝王避離正殿,表示自我貶責(zé),以期消災(zāi)彌難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今 卬 等又重逆無道,燒宗廟,鹵御物,朕甚痛之。朕素服避正殿,將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?!?b>《后漢書·鍾離意傳》:“ 永平 三年夏旱,而大起北宮, 意 詣闕免冠上疏曰:‘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,憂念元元,降避正殿,躬自克責(zé),而比日密云,遂無大潤,豈政有未得應(yīng)天心者邪?’”《新唐書·姚璹傳》:“ 證圣 初,加秋官尚書。明堂火,后欲避正殿,應(yīng)天變?!?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藝文二》:“ 熙寧 六年,有司言日當(dāng)蝕四月朔,上為徹膳,避正殿?!币喾Q“ 避正堂 ”、“ 避正寢 ”。《漢書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太史曰:‘在此月也,日過分而未至,三辰有災(zāi),百官降物,君不舉,避移時’……降物,素服也;不舉,去樂也,避移時,避正堂,須時移災(zāi)復(fù)也。”《隋書·禮儀志三》:“ 隋 制,諸岳崩瀆竭,天子素服,避正寢,撤膳三日。”《宋史·文苑傳四·蘇舜欽》:“陛下當(dāng)降服、減膳、避正寢,責(zé)躬罪己,下哀痛之詔,罷非業(yè)之作,拯失職之民。” 宋 劉攽 《為馮參政久旱待罪表》:“陛下憂勤民瘼,寅畏天明,避正寢而不居,貶常珍而弗御?!?/p>
- 山岡獨(dú)立對秋光,一袖西風(fēng)兩屐霜——— 黃庚問菊
- 避暑真成畏病,逢秋便覺生愁——— 趙蕃次韻斯遠(yuǎn)別后見寄六言四首
- 錫杖登高寺,香爐憶舊峰。——— 白居易天竺寺送堅(jiān)上人歸廬山
- 元凱春秋傳,昭明文選堂。——— 李頎送皇甫曾游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
- 待月西樓卷翠羅,玉杯瑤瑟近星河——— 許渾韶州韶陽樓夜宴(一作題韶州驛樓)
- 佳人刀杵秋風(fēng)外,蕩子從征夢寐希——— 杜牧閨情代作
- 好撿情攝念,慧種心田。——— 劉志淵滿庭芳三首
- 早日無金能結(jié)客,暮年有膩解污人——— 劉克莊寄方時父
- 道流安寂寞,世路倦嶇嶔。——— 皎然晚冬廢溪東寺懷李司直縱
- 靜室依松柏,清規(guī)遺子孫——— 胡寅題斯行厚親庵世祀閣二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