顛倒衣裳
詞典解釋
(1).謂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。《詩(shī)·齊風(fēng)·東方未明》:“東方未明,顛倒衣裳。顛之倒之,自公召之。” 毛 傳:“上曰衣,下曰裳?!?鄭玄 箋:“絜壺氏失漏刻之節(jié),東方未明而以為明,故羣臣促遽顛倒衣裳?!?孔穎達(dá) 疏:“傳:上曰衣,下曰裳。此其相對(duì)定稱,散則通名曰衣……傳言此,解其顛倒之意,以裳為衣,今上者在下,是謂顛倒也?!?a href="/hycd/b/b26053.htm" target="_blank">本意是諷刺朝廷興居無(wú)節(jié),號(hào)令不時(shí),使小官吏忙忙碌碌,后多以比喻倫常失秩。《后漢書·皇后紀(jì)序》:“爰逮 戰(zhàn)國(guó) ,風(fēng)憲逾薄,適情任欲,顛倒衣裳,以至破國(guó)忘身,不可勝數(shù)?!?/p>
(2).謂匆忙情急之中舉止失措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(yǔ)·言語(yǔ)》:“ 邊文禮 見 袁奉高 ,失次序。 奉高 曰:‘昔 堯 聘 許由 而無(wú)怍色,先生何為顛倒衣裳?’” 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卷一:“夜則廢寢,晝則忘餐,顛倒衣裳,不知所措。”
顛倒:上下倒置;衣裳:古時(shí)上為衣,下為裳。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。顛倒衣裳出處
顛倒衣裳是成語(yǔ)。
- 截川夭矯暮虹背,排浪參差動(dòng)蚿足——— 晁補(bǔ)之用谷字韻答提刑毅父治河橋
- 朱函青錦囊,寶軸紅牙簽——— 蔡襄觀宋中道家藏書畫
- 江皋魚鳥留連極,枉被從軍驛馬催——— 宋祁過郢中
- 子陵七里灘,清風(fēng)永可懷——— 陳允升釣魚臺(tái)
- 乍艷陽(yáng),春光美麗,見效原、芳草芊芊。——— 長(zhǎng)筌子綠頭鴨
- 和露飲刀圭。——— 王清觀太常引
- 不獨(dú)耳目觀,乃見預(yù)御心——— 梅堯臣泗守朱表臣都官刱北園
- 悠然泊莫留,歸來(lái)隱疎鐘——— 張栻寒食前三日野步烏龍山中石上往往多新芽手?jǐn)X
- 寧知效龜息,三歲號(hào)窮山。——— 蘇軾和陶讀《山海經(jīng)
- 又是夕陽(yáng)時(shí)候,一爐沈水煙銷——— 周紫芝朝中措
- 9酷秀瀾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