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經(jīng)
詞典解釋
(1).刻在石上的儒家經(jīng)典。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左傳》于石,此為石經(jīng)之始。 漢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,有:(1) 漢靈帝 熹平 四年(公元175年)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“熹平石經(jīng)”,(2) 三國 魏 齊王 ( 曹芳 ) 正始 (公元240-248年)中用古文、篆、隸三體刻石的“正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三體石經(jīng)”。(3) 唐文宗 開成 二年(公元837年)用楷書刻石的“唐開成石經(jīng)”。(4)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“蜀石經(jīng)”,又稱“廣政石經(jīng)”。(5) 宋仁宗 嘉祐 六年(公元1061年)竣工的“北宋石經(jīng)”,因用篆、隸二體,又稱“二字石經(jīng)”。(6)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“南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宋高宗御書石經(jīng)”。(7)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“清石經(jīng)”。參閱 清 顧炎武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 清 萬斯同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近人 張國淦 《歷代石經(jīng)考》。
(2).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(jīng)。現(xiàn)存石碑刻經(jīng)規(guī)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經(jīng)。從 隋 代 大業(yè) 年間(公元七世紀(jì)初)刻起,到 明 代 萬歷 、 天啟 年間(公元十七世紀(jì)初)為止,大部分重要佛經(jīng)都已刻成。 唐 皮日休 《開元寺避暑懷魯望》詩:“石經(jīng)森欲動,珠像儼將恰?!?/p>
國語詞典
石經(jīng) ( )
-
石刻的經(jīng)書。始於漢平帝元始元年(西元1)?,此後歷代都有石經(jīng),如熹平石經(jīng)、正始石經(jīng)、開成石經(jīng)等。今可考見其文字者,以熹平石經(jīng)為最早。
- 楚澤巴江兩鬢殘,夕陽又是倚闌干。——— 陸游書懷
- 君子豈無欲,有欲未足憂——— 彭龜年別趙運使二首
- 年年上章疏,只丐早歸田——— 吳芾葉性之有詩紀(jì)十五夜之集因用來韻
- 不奈春愁密,思君對酒觴——— 張弋晝坐
- 云低殿幄星辰近,漏轉(zhuǎn)宮花日月長——— 崔敦詩金國使人到闕紫宸殿宴參軍色致語口號
- 路險行沖雨,山高度隔天——— 李頻鄜州留別王從事
- 西風(fēng)有意吹紗帽,細雨無情濕錦障——— 喻良能九日青陽道中呈張主簿
- 云寒煙合入長暝,梅懶春催未放花——— 王洋中冬下汗一日陪方丈訪客因過向民園亭有感
- 春雨滿,秧新谷。閑日永,眠黃犢。——— 辛棄疾滿江紅·山居即事
- 寥寥空山岑,冷冷風(fēng)松林——— 元稹周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