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王令《贈廬山者居訥》:
納公匡廬老,詩句整以雅。
標韻樂天淳,不肯外禮假。
所居遠城市,絕俗就閑暇。
崗崖道路惡,亦為佳客下。
余雖昔所聞,相見今乃乍。
愛期語言好,超絕忽世跨。
馬舁就其居,燈火共清夜。
惜不見其壯,已老吁呵訝。
高才可施用,售世嗟無價。
臨別更何論,共是忘言者。
注釋參考
臨別
[at parting; just before parting; on the eve of one's departure] 即將離別
臨別留念
詳細解釋將要分別?!犊讌沧印と宸罚骸?子高 游 趙 , 平原君 客有 鄒文 季節(jié) 者,與 子高 相友善……臨別, 文 節(jié) 流涕交頤, 子高 徒抗手而已?!?宋 朱熹 《答范伯崇書》之八:“區(qū)區(qū)所以相告者,不過如此,恐臨別匆匆,不能盡舉,預以拜聞。”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八回:“臨別又如何諄諄的囑咐 安公子 不可輕易動身,他到底懷疑不信,以致遭此大難,向 張金鳳 并 張 老夫妻訴了一番。” 峻青 《黎明的河邊·血衣》:“臨別的時候,老頭子諄諄地囑咐道:‘孩子,你別忘了,你媽和你哥是怎么死的!’”
何論
唐 宋 進士應試的一種文體名。 宋 陸游 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一:“國初,《韻略》載進士所習有何論一首。 施肩吾 《及第勑》亦列其所習何論一首。何論蓋如‘三杰佐 漢 孰優(yōu)’,‘四科取士何先’之類?!?/p>
忘言
(1).謂心中領會其意,不須用言語來說明。語本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?!?三國 魏 曹植 《苦思行》:“中有耆年一隱士,鬚髮皆皓然,策杖從我游,教我要忘言?!?宋 陳師道 《次韻德麟植檜》:“蕭蕭孤竹君,忘言理相契。” 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就逮》:“莫笑忘言真有道,自慚搜句百無功?!?/p>
(2).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誼?!稌x書·山濤傳》:“后遇 阮籍 ,便為竹林之交,著忘言之契?!?唐 韓愈 《祭薛中丞文》:“況某等忘言斯久,知我俱深?!?/p>
(3).忘其所言;不須言說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言事·抗疏中輟》:“二公皆名士正人,所言必不妄,但權奸已敗,即往事果真,亦當忘言,此等追敘,似乎蛇足?!?/p>
王令名句,贈廬山者居訥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