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陸游《示子遹》:
我初學詩日,但欲工藻繪;中年始少悟,漸若窺宏大。
怪奇亦間出,如石漱湍瀨。
數(shù)仞李杜墻,常恨欠領(lǐng)會。
元白才倚門,溫李真自鄶。
正令筆扛鼎,亦未造三昧。
詩為六藝一,豈用資狡獪?汝果欲學詩,工夫在詩外。
注釋參考
正令
(1).即使;縱使。 宋 陸游 《示子遹》詩:“ 元 白 纔倚門, 溫 李 真市鄶,正令筆扛鼎,亦未造三昧。”
(2).正常的時令?!夺t(yī)宗金鑒·運氣要訣·五運氣令微甚歌》“重感於邪証不輕”注:“運,五運也,主四時,在天則有寒熱溫涼之正令,在地則有生長收藏之正化?!?/p>
(3).政令。政府公布的法令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故仁言大矣,起於上,所以道於下,正令是也?!?王先謙 集解“正,或為政?!?/p>
扛鼎
(1).舉鼎?!秴亲印ち蠑场罚骸傲p扛鼎,足輕戎馬?!薄段倪x·王融<三月三日曲水詩序>》:“彯搖武猛,扛鼎揭旗之士?!?劉良 注:“扛、揭,皆舉也?!?清 薛雪 《一瓢詩話》:“若七古則一韻為難,茍非筆力扛鼎,無不失之板腐?!?/p>
(2).比喻攘奪國家政權(quán)?!稌x書·明帝紀論》:“ 晉 氏不虞,自中流外,五胡扛鼎,七廟隳尊。”
(3).比喻有大才,能負重任。 明 張煌言 《祭監(jiān)國魯王表文》:“徒藴扛鼎之懷,愈抱號弓之痛。”
(4).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 籍 長八尺餘,力能扛鼎。”后因以“扛鼎”指代 項羽 。 金 史肅 《過九里山》詩:“斷蛇扛鼎兩爭雄,陳跡荒涼萬事空。”
三昧
三昧 (sānmèi) 佛教用語,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,意思是止息雜念,使心神平靜,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。借指事物的要領(lǐng),真諦 (Budd.)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;knack;secret 正令筆扛鼎,亦未造三昧?!懹巍妒咀舆^》 深得其中三昧陸游名句,示子遹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