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朝蘇軾《入寺》
曳杖入寺門,輯杖挹世尊。
我是玉堂仙,謫來海南村。
多生宿業(yè)盡,一氣中夜存。
旦隨老鴉起,饑食扶桑暾。
光圓摩尼珠,照耀玻璃盆。
來従佛印可,稍覺魔忙奔。
閑看樹轉(zhuǎn)午,坐到鐘鳴昏。
斂收平生心,耿耿聊自溫。
注釋參考
多生
佛教以眾生造善惡之業(yè),受輪回之苦,生死相續(xù),謂之“多生”。 唐 白居易 《味道》詩:“此日盡知前境妄,多生曾被外塵侵?!?宋 蘇軾 《入寺》詩:“多生宿業(yè)盡,一氣中夜存?!?清 吳偉業(yè) 《同孫浣心郁靜巖家純祜過福城觀華嚴(yán)會》詩:“今日 云門 纔喫棒,多生 山谷 少安禪?!?/p>
宿業(yè)
(1).前世的善惡因緣。佛教相信眾生有三世因果,認(rèn)為過去世所作的善惡業(yè)因,可以產(chǎn)生今生的苦樂果報(bào)。 宋 彭乘 《墨客揮犀》卷八:“ 德 性根好道,宿業(yè)所牽,未能脫去,乃此拘留?!?清 陳守詒 《<香祖樓>后序》:“情能終局,歡娛皆係前塵;恨少收塲,苦惱多由宿業(yè)?!钡澜桃嘀v宿業(yè),與佛教義相近。 南朝 梁 陶弘景 《周氏冥通記》卷一:“吾今去,勿輕示人,世上亦有經(jīng),子有宿業(yè),故口相授耳。”
(2).猶舊業(yè)。 宋 蘇軾 《答劉沔都漕書》:“ 軾 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於世,亦以此取疾於人,得失相補(bǔ),不如不作之安也。以此常欲焚棄筆硯,為瘖默人,而習(xí)氣宿業(yè),未能盡去,亦謂隨手云散鳥沒矣?!?/p>
(3).謂久諳其事。 宋 蘇軾 《賜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安燾乞退不允批答制》之二:“吾欲兵民兼利,戎夏兩安。非宿業(yè)更變之臣,懼有傷財(cái)玩寇之患。”
一氣
一氣 (yīqì) 一舉,一次,不間斷地 at one go;without a break 一氣呵成 同一幫派,聲氣相通;同伙 collude;work hand in glove 他們通同一氣 一陣(多含貶義) a spell;a fit 瞎鬧一氣中夜
半夜?!稌酌罚骸扳鹛栉﹨?,中夜以興,思免厥愆?!?孔 傳:“言常悚懼惟危,夜半以起?!?三國 魏 曹植 《美女行》:“盛年處房室,中夜起長嘆?!?唐 杜牧 《投知己書》:“自十年來,行不益進(jìn),業(yè)不益修,中夜忖量,自愧於心?!?茅盾 《將赴重慶贈陳此生感懷》詩:“中夜起徘徊,寒螿何凄切!”
蘇軾名句,入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