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堪成獨往,何必武陵源
出自唐代高適《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(廬兼有人倫)》:
虛院野情在,茅齋秋興存。
孝廉趨下位,才子出高門。
乃繼幽人靜,能令學(xué)者尊。
江山歸謝客,神鬼下劉根。
階樹時攀折,窗書任討論。
自堪成獨往,何必武陵源。
注釋參考
自堪
自己能勝任,能忍受?!稌x書·隱逸傳·譙秀》:“吾氣力猶足自堪,豈以垂朽之年累諸君也?!?唐 黃滔 《旅懷》詩:“蕭颯聞風(fēng)葉,驚時不自堪?!薄缎挛宕贰ぬ瞥紓鳌⒀永省罚骸懊康矍彩拐邉谲姡搓枮橘膊蛔钥?,因數(shù)求解總管以探帝心。” 宋 文天祥 《議糾合兩淮復(fù)興》詩序:“已而諸將校諸幕皆來,俱憤北不自堪?!?/p>
獨往
(1).猶言孤往獨來。謂超脫萬物,獨行己志。 三國 魏 嵇康 《四言贈兄秀才入軍》之十七:“含道獨往,棄智遺身?!薄段倪x·江淹<雜體詩·效許詢“自序”>》:“遣此弱喪情,資神任獨往?!?李善 注:“ 淮南王 《莊子略要》曰:‘江海之士,山谷之人,輕天下,細萬物,而獨往者也。’ 司馬彪 曰:‘獨往,任自然,不復(fù)顧世?!?唐 杜甫 《雨》詩:“浮俗何萬端,幽人有高步。 龐公 竟獨往, 尚子 終罕遇?!眳⒁姟?獨往獨來 ”。
(2).一人前往?!吨軙の涞奂o(jì)下》:“諸將固請還師,帝曰:‘……卿等若疑,朕將獨往?!?宋 蘇軾 《書李世南所畫秋景》詩之二:“不是溪山曾獨往,何人解作掛猿枝?!?章炳麟 《革命道德論》:“值大事之阽危,則能悍然獨往,以為生民請命?!?/p>
何必
何必 (hébì)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be not necessary;there is no need;why 何必去那么早武陵源
(1). 晉 陶潛 《桃花源記》載: 晉 太元 中, 武陵 漁人誤入 桃花源 ,見其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,男女老少怡然自樂。村人自稱先世避 秦 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,遂與外界隔絕。后漁人復(fù)尋其處,“迷不復(fù)得”。后以“武陵源”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。 唐 宋之問 《宿清遠峽山寺》詩:“寥寥隔塵事,何異 武陵源 ?!?唐 李白 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》詩:“功成拂衣去,歸入 武陵源 。” 宋 王安石 《即事》詩之七:“歸來向人説,疑是 武陵源 ?!币嘧鳌?武陵灘 ”、“ 武陵川 ”。 唐 汪遵 《東?!吩姡骸巴魑r避 秦 客,此行何似 武陵灘 。” 唐 皇甫冉 《酬包評事壁畫山水見寄》詩:“寒侵 赤城 頂,日照 武陵川 ;若覽名山誌,仍聞《招隱》篇?!?明 唐順之 《廣德道中》詩:“倘遇 秦 人應(yīng)不識,只疑誤入 武陵川 ?!?/p>
(2).亦作“ 武陵溪 ”。 東漢 劉晨 、 阮肇 入 天臺山 迷不得返,饑食桃果,尋水得大溪,溪邊遇仙女,并獲款留。及出,已歷七世,復(fù)往,不知何所。后成文人經(jīng)常援引的典故。見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幽明錄》。 唐 王之渙 《惆悵詞》之十:“ 晨 肇 重來路已迷,碧桃花謝 武陵溪 。” 元 無名氏 《貨郎旦》第三折:“多管為殘花幾片,悮 劉晨 迷入 武陵源 ?!?元 曾瑞 《留鞋記》第一折:“有緣千里能相會, 劉晨 曾入 武陵溪 ?!?明 湯顯祖 《牡丹亭·尋夢》:“為甚呵,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?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。”
高適名句,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(廬兼有人倫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