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法泰《頌古四十四首》:
對一說,五教三乘盡該攝。
龍宮海藏任縱橫,水底泥牛吞卻月。
注釋參考
一說
進言或勸說一次?!稇?zhàn)國策·秦策三》:“始時 呂尚 之遇 文王 也,身為漁父而釣於 渭陽 之濱耳。若是者交疏也。已一説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,其言深也?!薄妒酚洝⒕词鍖O通列傳論》:“然而 劉敬 脫輓輅一説,建萬世之安,智豈可專邪!” 南朝 梁簡文帝 《舌賦》:“ 陸 有千金之富, 周 為一説之功?!?/p>
(1).一種言論、學(xué)說或說法。 漢 班固 《bai{1*1}虎通·五祀》:“一説,戶以羊,灶以雉,中霤以豚,門以犬,井以豕?!?宋 曾鞏 《劉向<新序>敘》:“其教既明,其政既成之后,所守者一道,所傳者一説而已?!薄吨熳诱Z類》卷十:“人言讀書當(dāng)從容玩味,此乃自怠之一説?!?梁啟超 《論中國學(xué)術(shù)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三章第四節(jié):“大抵甲倡一説,而乙則引伸之,或反駁之。”
(2).一段;一個章節(jié)。 宋 張載 《正蒙·王禘》:“‘苗而不秀者’與下文‘不足畏也’為一説?!?王夫之 注:“一説,猶言一章?!?/p>
(3).一次辯論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與楊德祖書》:“昔 田巴 毀五帝,罪三王,呰五霸於 稷下 ,一日而服千人。 魯連 一説,使終身杜口?!?/p>
五教
(1).五常之教。指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五種lun{1-1}理道德的教育?!稌に吹洹罚骸叭曜魉就?,敬敷五教?!?孔 傳:“布五常之教?!薄蹲髠鳌の墓四辍罚骸芭e八元,使布五教于四方,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共、子孝。”《舊唐書·玄宗紀(jì)下》:“敦風(fēng)勸俗,五教攸光?!?/p>
(2).古代練兵的五項內(nèi)容?!豆茏印けā罚骸拔褰蹋辉唤唐淠?,以形色之旗;二曰教其身,以號令之?dāng)?shù);三曰教其足,以進退之度;四曰教其手,以長短之利;五曰教其心,以賞罰之誠。五教各習(xí),而士負(fù)以勇矣。”
(3).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。 宋 孫光憲 《北夢瑣言》卷五:“五教念女早寡,不能忘情,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?!贝酥?唐 司徒 裴璩 。 宋 洪邁 《容齋四筆·官稱別名》:“ 唐 人好以它名標(biāo)榜官稱……太尉為掌武,司徒為五教?!?/p>
(4).佛教語。華嚴(yán)宗判教為五,即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 唐 法藏 《華嚴(yán)經(jīng)探玄記》卷一:“一、小乘教,二、大乘始教,三、終教,四、頓教,五、圓教……此上五教,非局判經(jīng)?!?/p>
三乘
三乘車。每乘四馬。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貳車者,諸侯七乘,上大夫五乘,下大夫三乘?!?鄭玄 注:“此蓋 殷 制也?!?/p>
(1).佛教語。一般指小乘(聲聞乘)、中乘(緣覺乘)和大乘(菩薩乘)。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。亦泛指佛法?!段簳め尷现尽罚骸俺醺藶樾〕?,行四諦法;中根人為中乘,受十二因緣;上根人為大乘,則俢六度。雖階三乘,而要由修進萬行,拯度億流,彌歷長遠(yuǎn),乃可登佛境矣。”《西游記》第二回:“妙演三乘教,精微萬法全?!?潘飛聲 《甘露寺》詩:“荒苔佛座參三乘,老樹僧房坐六朝。”
(2).道教語。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,屬洞真部;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,屬洞元部;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,屬洞神部?!对企牌呋`》卷一:“精研三乘,詳觀四輔?!?/p>
該攝
統(tǒng)攝?!吨熳诱Z類》卷九九:“或問:‘ 橫渠先生 “清虛一大”之説如何?’曰:‘他是揀那大底説話來該攝那小底?!?/p>
釋法泰名句,頌古四十四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