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羅隱《寄鄭補闕》:
夫子門前數(shù)仞墻,每經(jīng)過處憶游梁。
路從青瑣無因見,恩在丹心不可忘。
未必便為讒口隔,只應(yīng)貪草諫書忙。
別來愁悴知多少,兩度槐花馬上黃。
注釋參考
未必
未必 (wèibì) 不一定;不見得 may not;not necessarily 未必有其實也?!獫h· 王充《論衡·訂鬼篇》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?!濉?劉開《問說》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。 未必不過此已忘?!读凝S志異·促織》 他未必去北京讒口
說壞話的嘴;讒人?!对姟ば⊙拧な轮弧罚骸盁o罪無辜,讒口囂囂?!?唐 羅隱 《寄鄭補闕》詩:“未必便為讒口隔,只應(yīng)貪草諫書忙。” 明 孫柚 《琴心記·廷尉伸冤》:“誰知機伏,塞馬生愁,虛排忠義,受寃讒口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補遺·臺省·苛求姓名》:“古來以姓名謗人者,如 裴度 之緋衣坦腹, 宋郊 之國姓祀天,讒口造言,為千古痛恨?!?/p>
諫書
諫書 (jiànshū) 臣下向帝王進諫的奏章 remonstrance羅隱名句,寄鄭補闕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