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近現(xiàn)代謝覺哉《謁黃帝陵》:
遠(yuǎn)望郁蒼連,抱嶺環(huán)川。
成林古柏勢(shì)參天。
百里荒原青一點(diǎn),愈見森然,碑石付落煙。
唐宋無傳。
茫茫幾千年。
漢武驅(qū)胡勛尚在,安用求仙?廟貌仰崔巍,子孫宜其。
四萬五千萬有其。
掃墓何為?玄黃涿鹿尚余威,不是為窮才念祖,祖武依稀。
注釋參考
百里
(1).一百里。謂距離甚遠(yuǎn)?!兑住ふ稹罚骸罢痼@百里,不喪匕鬯?!薄对姟ご笱拧どH帷罚骸熬S此圣人,瞻言百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。” 宋 蘇軾 《明君可與為忠言賦》:“心茍無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將或錫之十朋。” 清 紀(jì)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二》:“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憂者,始服 永公 ‘熟慮其后’一言,真‘瞻言百里’也?!?/p>
(2).古時(shí)諸侯封地范圍?!睹献印とf章下》: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。”后用以稱諸侯國。參見“ 百里之命 ”。
(3).亦謂地小?!睹献印す珜O丑上》:“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猶方百里起,是以難也?!薄盾髯印ぶ倌帷罚骸肮噬朴弥?,則百里之國足以獨(dú)立矣?!?/p>
(4).古時(shí)一縣所轄之地。因以為縣的代稱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縣大率方百里?!?漢 蔡邕 《太尉陳公贊》:“公在百里,有西產(chǎn)之惠,賜命方伯,分 陜 餘慶?!?晉 陶潛 《酬丁柴?!吩姡骸氨彼韭敚萦诎倮??!?唐 王勃 《上明員外啟》:“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馳芳於墨綬。”
(5).借指縣令?!逗鬂h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“ 渙 ( 王渙 )謝遣曰:‘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。’” 李賢 注:“時(shí) 渙 為縣令,故自稱百里也?!薄赌淆R書·文學(xué)傳·崔慰祖》:“帝( 明帝 )欲試以百里, 慰祖 辭不就。” 宋 王禹偁 《畬田詞》序:“茍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,庶乎污萊盡闢矣?!?/p>
(6).寶劍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輿服》:“ 吳大帝 有寳刀三,寳劍六。寳劍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?!?/p>
(7).復(fù)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荒原
荒原 (huāngyuán) 荒涼的原野;未耕種或無人耕種的地帶 desolate;wilderness 這片空曠的荒原向各方面伸展著一點(diǎn)
一點(diǎn) (yīdiǎn) 漢字的一種筆畫。常指書畫中的點(diǎn)畫 point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數(shù)量 a little;a bit 做一點(diǎn)事 一方面,一部分 side 抓住一點(diǎn),不及其余 一小時(shí) a hour 下午一點(diǎn)森然
森然 (sēnrán) 形容繁密 (of tall trees) dense;luxuriant;thick 古木森然 形容陰沉可怕 ghastly and silent;awe-inspiring 森然可怖 大石側(cè)立千尺,如猛獸奇鬼,森然欲搏人?!巍?蘇軾《石鐘山記》 形容高聳林立的樣子 towering 至谷中則森然干霄?!巍?沈括《夢(mèng)溪筆談》碑石
(1).作碑之石。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。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潁水》:“廟前有碑,碑石金生。 干寳 曰:‘黃金可採,為 晉 中興之瑞?!薄赌鲜贰な捁鳌罚骸笆且孤剶?shù)百人大叫碑石下,明旦視之,碑涌起一尺?!敝袊焚Y料叢刊《太平天囯·三字經(jīng)》:“ 西奈山 ,顯神蹟,命 摩西 ,造碑石。” 葉圣陶 《登雁塔》:“單說那碑石經(jīng)歷了一千四百年,文字還很完整,筆畫還有鋒棱,可見石質(zhì)之堅(jiān)致?!?/p>
(2).特指墓碑。 宋 袁文 《甕牖閑評(píng)》卷一:“《太尉楊震碑》云:‘敢慕 奚斯 之追述,樹碑石于墳道?!瘎t又承 揚(yáng)子 誤焉?!?何其芳 《畫夢(mèng)錄·墓》:“快下山的夕陽如柔和的目光,如愛撫的手指從平疇伸過,從林葉探進(jìn)來,落在溪邊一個(gè)小墓碑上,摩著那白色的碑石。”
謝覺哉名句,謁黃帝陵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