惚蟬鬢,怯鏡鸞,雁聲寒不禁腸斷
出自元代吳西逸《【雙調(diào)】壽陽曲 四時(shí)》:
傳心素,托簡(jiǎn)書,問春歸欲歸何處?送春詞不題風(fēng)共雨,止埋怨落花飛絮。
。
貪新釀,趁晚涼,笑相呼憑肩歌唱。
最多情女郎心外想,打鴛鴦采蓮湖上。
縈心。
事,惹恨詞,更那堪動(dòng)人秋思。
畫樓邊幾聲新雁兒,不傳書擺成個(gè)愁字。
年華盡,。
臘味醇,睡不溫曉寒成陣。
折梅花不傳心上人,村煞我隴頭春信。
詠所見。
人如玉,鬢似云,動(dòng)春心半含嬌俊。
近裝奩懶將花貌勻,旋窩兒粉香成暈。
酒散。
旗亭散,歌韻歇,暖風(fēng)輕柳搖臺(tái)榭。
杏花墻夕陽春去也,馬蹄香寶鞍敲月。
效香奩體。
惚蟬鬢,怯鏡鸞,雁聲寒不禁腸斷。
碧紗窗夜長(zhǎng)鴛夢(mèng)短,怕黃昏一燈相伴。
。
注釋參考
蟬鬢
亦作“ 蟬髩 ”。古代婦女的一種發(fā)式。兩鬢薄如蟬翼,故稱。亦借指婦女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雜注》:“ 魏文帝 宮人絶所寵者,有 莫瓊樹 、 薛夜來 、 田尚衣 、 段巧笑 ,日夕在側(cè), 瓊樹 乃製蟬鬢。縹眇如蟬翼,故曰蟬鬢。” 南朝 梁元帝 《登顏園故閣》詩(shī):“妝成理蟬鬢,笑罷斂蛾眉?!?唐 溫庭筠 《詠春幡》:“碧煙隨刃落,蟬髩覺春來?!?清 納蘭性德 《浣溪沙》詞:“睡起惺忪強(qiáng)自支,緑傾蟬鬢下簾時(shí),夜來愁損小腰肢?!?/p>
鏡鸞
(1). 南朝 宋 范泰 《鸞鳥》詩(shī)序:“昔 罽賓王 結(jié)罝 峻卯 之山,獲一鸞鳥。王甚愛之。欲其鳴而不致也,乃飾以金樊,饗以珍羞。對(duì)之愈戚,三年不鳴。其夫人曰:‘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,何不懸鏡以映之?!鯊钠湟?,鸞覩形悲鳴,哀響沖霄,一奮而絶?!焙蟪R浴扮R鸞”比喻分離之夫妻。 宋 盧祖皋 《謁金門》詞:“釵鳳鏡鸞誰問,想見粉香啼損?!?明 陸采 《千金記·佳音》:“一從那日鏡鸞分,杳無音信?!?/p>
(2).指鏡子。 元 無名氏 《碧桃花》第二折:“到如今翠減雙眉,羞見這鬢邊霜將鏡鸞對(duì)。”
不禁
不禁 (bùjīn) 抑制不住,不由得 can not help;can’t refrain from 不禁失笑 不禁鼓起掌來 不禁不由腸斷
腸斷 (chángduàn) 喻非常悲痛 very grieved吳西逸名句,【雙調(diào)】壽陽曲 四時(shí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