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流重吁嘆,有涕泫襟袖
出自宋代李流謙《過大信口憶西歸錄載大江渺渺忽二石山如鈦猊》:
兩山如伏猊,波面忽引首。
江形若瓢然,此山乃其口。
往讀西歸志,一一未深剖。
及茲親見之,語巧極雕僂。
妙哉寫物功,萬像不藏覆。
當(dāng)時偶然書,信在三紀(jì)后。
臨流重吁嘆,有涕泫襟袖。
君看連城璞,豈但今不售。
注釋參考
吁嘆
亦作“ 吁嘆 ”。嘆息;哀嘆。 唐 谷神子 《博異志·張不疑》:“言色慘沮,吁嘆不已?!?清 吳殿麟 《答任幼直先生書》:“丁酉之冬,識先生於 廣陵 ,邂逅交,情逾故舊,矜我窮屈,吁嘆再三?!?巴金 《秋》一:“ 覺新 偶而發(fā)出一兩聲吁嘆。”
見“ 吁嘆 ”。
襟袖
(1).衣襟衣袖。亦借指胸懷。 南朝 宋 謝惠連 《白羽扇贊》:“揮之襟袖,以御炎熱。” 唐 杜牧 《秋思》詩:“微雨池塘見,好風(fēng)襟袖知?!?宋 辛棄疾 《感皇恩·滁州壽范倅》詞:“三山歸路,明日天香襟袖?!?/p>
(2).猶領(lǐng)袖,比喻地位重要者。 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斷限》:“夫《尚書》者,七經(jīng)之冠冕,百氏之襟袖。凡學(xué)者必先精此書,次覽羣籍?!?/p>
李流謙名句,過大信口憶西歸錄載大江渺渺忽二石山如鈦猊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