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卻元宵了,何處擁笙簫
出自元代周權(quán)《水調(diào)歌頭 慶壽》:
過卻元宵了,何處擁笙簫。
喧傳南州老子,花甲慶生朝。
留取碧蓮香露,為此玉壺春酒,風(fēng)味勝葡萄。
昨夜少微外,南極一星高。
灑清譚,揮雪塵,盡風(fēng)騷。
金釵玉筍,笑供麟脯獻(xiàn)蟠桃。
得雋侯封千戶,快意腰纏十萬,此事付鴻毛。
且挹閬風(fēng)客,笙鶴伴游遨。
注釋參考
過卻
過去。 南唐 馮延巳 《思越人》詞:“酒醒情懷惡,金縷褪玉肌如削。寒食過卻,海棠零落。” 明 田汝成 《西湖游覽志馀·才情雅致》:“任流光過卻,歸來洞天自樂?!?/p>
元宵
元宵 (yuánxiāo) 舊時(shí)稱“上元節(jié)”,即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晚 night of the 15th of the 1st lunar month 燈節(jié)那天由糯米粉制成的甜餡湯團(tuán)食品 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(for the Lantern Festival)何處
哪里,什么地方。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且勇者不必死節(jié),怯夫慕義,何處不勉焉!” 唐 王昌齡 《梁苑》詩:“萬乘旌旗何處在?平臺賓客有誰憐?”《宋史·歐陽修傳》:“ 脩 論事切直,人視之如仇,帝獨(dú)奬其敢言,面賜五品服。顧侍臣曰:‘如 歐陽脩 者,何處得來?’” 茅盾 《一個(gè)女性》五:“但是何處有愛呢?何處是愛呢?”
笙簫
笙和簫。泛指管樂器。 唐 曹唐 《小游仙詩》:“忽聞下界笙簫曲,斜倚紅鸞笑不休。” 宋 張子野 《清平樂》詞:“曲池斜度鸞橋,西園一片笙簫。” 清 袁于令 《西樓記·砥志》:“那知我粉冷絮塵,脂凍桃花,不理舊時(shí)笙簫?!?/p>
周權(quán)名句,水調(diào)歌頭 慶壽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