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國分攜十五秋,未嘗偶坐捧茶甌
出自宋代司馬光《再和秉國約游石淙》:
上國分攜十五秋,未嘗偶坐捧茶甌。
石淙今會須如約,彼此相毛各滿頭。
注釋參考
上國
(1).指國都以西的地區(qū)。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夏,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?!?杜預 注:“上國,在國都之西。西方居上流,故謂之上國。”
(2).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,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﹝ 吳子 ﹞使 延州來 季子 聘于上國,遂聘于 晉 ,以觀諸侯?!?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:“上國,中國也。蓋以 吳 辟在東南,地勢卑下,中國在其上流,故謂中國為上國也。”《國語·吳語》:“ 越 滅 吳 ,上征上國?!?韋昭 注:“上國,中國也?!?三國 魏 陳琳 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﹝ 夫差 ﹞抗衡上國,與 晉 爭長?!?清 劉大櫆 《送張福清序》:“昔在自古, 閩 粵 不齒於上國?!?/p>
(3).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。《后漢書·陳蕃傳》:“夫諸侯上象四七,垂耀在天,下應分土,藩屏上國。” 李賢 注:“上象四七,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,故曰下應分土,言皆以輔王室也?!?三國 魏 曹植 《與楊德祖書》:“吾雖德薄,位為蕃侯,猶庶幾戮力上國,流惠下民?!?唐 白居易 《祭迴鶻可汗文》:“撫有九姓,制臨一方,氣吞諸戎,名播上國?!?清 魏源 《圣武記》卷五:“惟 布達拉 一區(qū),其土膏衍,其人秀好,其音 華夏 ,故 吐番贊普 都之,以鞭撻四夷,抗衡上國。”
(4).指京師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四時賦》:“憶上國之綺樹,想 金陵 之蕙枝。”《資治通鑒·唐德宗建中二年》:“今海內(nèi)無事,自上國來者,皆言天子聰明英武,志欲致太平,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?!?胡三省 注:“時藩鎮(zhèn)竊據(jù),自比古諸侯,謂京師為上國?!薄都t樓夢》第四回:“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,正思一游,便趁此機會,一來送妹待選,二來望親,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,再計新支,--其實只為游覽上國風光之意。”
分攜
離別。 唐 李商隱 《飲席戲贈同舍》詩:“洞中屐響省分攜,不是花迷客自迷?!?宋 吳文英 《風入松》詞:“樓前緑暗分攜路,一絲柳,一寸柔情?!?清 秋瑾 《失題》詩:“惜別階前雨,分攜水上萍。”
未嘗
未嘗 (wèicháng) ——加在否定詞前面,構成雙重否定;不是 have not 這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不曾 did not 終夜未嘗合眼 未嘗不嘆息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 所未嘗行。——《資治通鑒·唐紀》 未嘗識書具?!巍?王安石《傷仲永》 未嘗有言?!鳌?劉基《賣柑者言》偶坐
(1).陪坐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偶坐不辭。” 鄭玄 注:“偶,配也。” 陳澔 集說:“因其有賓而己亦偶配於坐,亦以此席不專為己設,故不辭也?!?/p>
(2).相對而坐;同坐。 南朝 宋 顏延之 《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》詩:“獨靜闕偶坐,臨堂對星分。” 李善 注引 賈逵 《國語注》:“偶,對也?!?唐 杜甫 《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》:“松下丈人巾屨同,偶坐似是 商山 翁?!薄短綇V記》卷三八六引《稽神錄·趙某妻》:“堂上一緑衣、一白衣偶坐。”
偶而小坐。 唐 賀知章 《題袁氏別業(yè)》詩:“主人不相識,偶坐為林泉?!?/p>
司馬光名句,再和秉國約游石淙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