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吳芾《寄季元集》:
劍池有逸人,過我談我理。
自謂出囂塵,知足更知止。
高標(biāo)拂煙云,雅志在山水。
既作陶淵明,且慕赤松子。
我方聞緒余,固已生歡喜。
正欲叩淵源,獨(dú)恨未暇耳。
忽云桐柏山,此去甚密邇。
擬一往其間,尋真訪遺址。
不久便可還,畢此玄妙旨。
一去寂無音,逢人問行李。
人言不復(fù)來,征車已西指。
反把游山屐,去踏長安市。
似聞稍留連,尚稽歸故里。
未免傍人門,乞憐應(yīng)忍恥。
縱使得美官,所喪亦多矣。
嗟哉人學(xué)仙,如君能有幾。
冥鴻合高翔,不謂事乃爾。
徒有懶窩名,卻入旋窩里。
始知聽空言,未若觀素履。
意者天愛君,要君行處是。
慮或成沈迷,敗道自此始。
聊復(fù)小撓之,欲其全暮齒。
庶發(fā)堅固心,永無塵念起。
注釋參考
方聞
(1).博洽多聞。《漢書·武帝紀(jì)》:“今禮崩樂壞,朕甚閔焉。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,咸薦諸朝。” 劉壎 《隱居通議·雜錄》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詔書:“今天下方聞之士,素所藴抱,有志當(dāng)世。” 康有為 《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》:“其博學(xué)方聞之士,文章爾雅,援引今故,間徵子緯,旁及異域,則以為犯功令而黜落之。”
(2).指博洽多聞之士。 黃人 《<清文匯>序》:“雖網(wǎng)羅未廣,疏漏正多,尚有俟海內(nèi)方聞,俛為增益?!?/p>
(3).見“ 方聞科 ”。
緒余
(1).抽絲后留在蠶繭上的殘絲。借指事物之殘余或主體之外所剩余者?!肚f子·讓王》:“道之真以治身,其緒餘以為國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” 陸德明 釋文:“ 司馬 、 李 云:緒者,殘也,謂殘餘也?!?宋 洪邁 《夷堅丙志·河北道士》:“門人數(shù)十,皆得其緒餘?!?明 劉元卿 《賢奕編·仙釋》:“羽人方士,借其名以自重,而實(shí)不能知其説,于是就佛經(jīng)腳根下竊其緒餘,作諸經(jīng)懺?!?郭沫若 《我的童年》第三篇四:“這是些藝術(shù),門外的人只憑著耳食的緒余是不能夠形容盡致也。”
(2).后代。《梁書·王亮傳》:“尚書左丞臣 范縝 ,衣冠緒餘。”《北齊書·段孝言傳》:“ 孝言 本以勛戚緒餘,致位通顯,至此便驕奢放逸,無所畏憚。”《周書·武帝紀(jì)下》:“ 狐 趙 緒餘,降成皁隸?!?/p>
歡喜
歡喜 (huānxǐ) 歡樂心喜 joy 心中大歡喜?!队衽_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 滿心歡喜 歡喜 (huānxǐ) 喜愛、愛好 like 她歡喜拉手風(fēng)琴 喜歡、喜愛 be fond of 歡喜滑水吳芾名句,寄季元集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