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厭牽絲倦,因從解綬旋。
出自唐朝韓翃《家兄自山南罷歸獻(xiàn)詩敘事》
時輩已爭先,吾兄未著鞭。空嗟鑷須日,猶是屈腰年。
不以殊方遠(yuǎn),仍論水地偏。襄橙隨客路,漢竹引歸船。
云木巴東峽,林泉峴北川。池馀騎馬處,宅似臥龍邊。
夜簟千峰月,朝窗萬井煙。朱荷江女院,青稻楚人田。
縣舍多瀟灑,城樓入醉眠。黃苞柑正熟,紅縷鲙仍鮮。
坐厭牽絲倦,因從解綬旋。初辭五斗米,唯奉一囊錢。
室好生虛白,書耽守太玄。櫪中嘶款段,階下引潺湲。
落照淵明柳,春風(fēng)叔夜弦。絳紗儒客帳,丹訣羽人篇。
雅論承安石,新詩與惠連。興清湖見底,襟豁霧開天。
魏闕心猶系,周才道豈捐。一丘無自逸,三府會招賢。
注釋參考
牽絲
(1).佩綬。謂任官?!段倪x·謝靈運(yùn)<初去郡>詩》:“牽絲及 元興 ,解龜在 景平 。” 李善 注:“牽絲,初仕;解龜,去官也?!?唐 韓翃 《家兄自山南罷歸獻(xiàn)詩敘事》:“坐厭牽絲倦,因從解綬旋?!?清 錢謙益 《病榻消寒雜詠》之十一:“牽絲入仕陪元宰,執(zhí)簡排塲見古賢。”
(2). 唐 宰相 張嘉貞 欲納 郭元振 為婿,因命五女各持一紅絲線于幔后,露線頭于外,使 郭 牽其一。 郭 牽得第三女。見 五代 王仁裕 《開元天寶遺事·牽紅絲娶婦》。后以“牽絲”、“牽紅”、“牽紅線”、“牽紅絲”為選婿或擇妻的典故。《剪燈馀話·瓊奴傳》:“ 耕云 曰:‘古人有射屏、牽絲、設(shè)席等事,皆所以擇婿也?!?明 葉憲祖 《鸞鎞記·提宗》:“京邸相逢, 溫郎 情致,為投詩竟遂牽紅。” 清 余懷 《板橋雜記·軼事》:“當(dāng)時才子,競著黃衫;命世清流,為牽紅線?!?陳寅恪 《論<再生緣>校補(bǔ)記》:“今論者竟為之強(qiáng)牽紅絲,使成嘉偶,以效法 喬太守 之亂點(diǎn)鴛鴦譜,豈不異哉?!?/p>
(3).猶引繩。 唐 李商隱 《無題》詩之二:“金蟾嚙鏁燒香入,玉虎牽絲汲井迴?!?/p>
(4).即牽絲戲。 宋 計(jì)有功 《唐詩紀(jì)事·梁鍠》:“《詠木老人》云:‘刻木牽絲作老翁,鷄皮鶴髮與真同。須臾弄罷寂無事,還似人生一夢中。’” 清 錢謙益 《新歲有感》詩之二:“依社憑叢原是鬼,牽絲刻木總為神?!眳⒁姟?牽絲戲 ”。
(5).書法術(shù)語。指筆勢往來牽帶痕跡顯見在兩畫之間者。 楊再春 《中國書法工具手冊·筆法·草書》:“草書妙在隨勢生形,其點(diǎn)畫間的連系每以牽絲映帶?!?/p>
解綬
解綬 (jiě shòu)解下印綬,即辭官卸任。
南朝梁.蕭統(tǒng).陶淵明傳:「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,向鄉(xiāng)里小兒!即日解綬去職?!?喻世明言.卷四十.沈小霞相會出師表:「休解綬,慢投簪,從來日月豈常陰?」韓翃名句,家兄自山南罷歸獻(xiàn)詩敘事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