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今之世,志古之道,所以自鏡也,未必盡同
出自兩漢司馬遷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:
正義高祖初定天下,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,若蕭、曹等。
太史公曰:古者人臣功有五品,以德立宗廟、定社稷曰勛,以言曰勞,用力曰功,明其等曰伐,積日曰閱。
封爵之誓曰:“使河如帶,泰山若厲,國(guó)以永寧,爰及苗裔。
”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,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。
余讀高祖侯功臣,察其首封,所以失之者,曰:異哉新聞!《書》曰“協(xié)和萬(wàn)國(guó)”,遷于夏、商,或數(shù)千歲。
蓋周封八百,幽、厲之后,見于《春秋》。
《尚書》有唐虞之侯伯,歷三代千有余載,自全以蕃衛(wèi)天子,豈非篤于仁義、奉上法哉?漢興,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。
天下初定,故大城名都散亡,戶口可得而數(shù)者十二三,是以大侯不過萬(wàn)家,小者五六百戶。
后數(shù)世,民咸歸鄉(xiāng)里,戶益息,蕭、曹、絳、灌之屬或至四萬(wàn),小侯自倍,富厚如之。
子孫驕溢,忘其先,淫嬖。
至太初,百年之間,見侯五,余皆坐法隕命亡國(guó),豐耗矣。
罔亦少密焉,然皆身無兢兢于當(dāng)世之禁云。
居今之世,志古之道,所以自鏡也,未必盡同。
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(wù),要以成功為統(tǒng)紀(jì),豈可緄乎?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,亦當(dāng)世得失之林也,何必舊聞?于是謹(jǐn)其終始,表見其文,頗有所不盡本末,著其明,疑者闕之。
后有君子,欲推而列之,得以覽焉。
注釋參考
志古
謂篤信古道。語(yǔ)本《孔子家語(yǔ)·五儀》:“生今之世,志古之道。” 清 蔣漣 《<于忠肅公集>序》:“余讀公之文,而益知公之所以致此者,固由天挺奇姿,而亦由於積學(xué)志古,有所慕效而成?!?/p>
所以
所以 (suǒyǐ) 表示因果關(guān)系,常與“因?yàn)椤边B用 so;therefore 因?yàn)榭炭嘤?xùn)練,所以成績(jī)提高很快 指實(shí)在的情由或適當(dāng)舉動(dòng) should be;have to 忘乎所以 所用;用來 use 夫仁義辨智,非所以持國(guó)也 原因;緣故 reason;origin 故今具道所以?!巍?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 此所以學(xué)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?!醢彩队伟U山記》自鏡
(1).照自己的形貌。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淄水》:“ 田巴 入 齊 ,過 淄水 自鏡?!?/p>
(2).對(duì)照自己,引以為戒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或以平虛請(qǐng)論七主之過,以還自鏡,以知得失?!薄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硇颉罚骸熬咏裰溃竟胖?,所以自鏡也,未必盡同?!?明 張居正 《翰林為師相高公六十壽序》:“余深味其言,書之座右,用以自鏡?!?/p>
未必
未必 (wèibì) 不一定;不見得 may not;not necessarily 未必有其實(shí)也?!獫h· 王充《論衡·訂鬼篇》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。——清· 劉開《問說》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。 未必不過此已忘?!读凝S志異·促織》 他未必去北京司馬遷名句,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