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貫休《送衲僧之江西》:
索索復(fù)索索,無憑卻有憑。
過溪遭惡雨,乞食得干菱。
只有山相伴,終無事可仍。
如逢梅嶺旦,向道只寧馨。
注釋參考
梅嶺
(1).山名。即 大庾嶺 。五嶺之一。在 江西 、 廣東 交界處。古時嶺上多植梅,故名。 唐 杜甫 《哭李常侍嶧》詩之一:“短日行 梅嶺 ,寒山落 桂林 。” 宋 蘇軾 《次韻韶倅李通直》之一:“回首天涯一惆悵,卻登 梅嶺 望楓宸?!?/p>
(2).山名。亦名 飛鴻山 ,在 江西省 南昌市 灣里區(qū) 。據(jù)傳 梅福 曾學(xué)道于此,因以得名。其嶺岡巒起伏,秀木翠竹,景色宜人。嶺上有 梅仙壇 。現(xiàn)建有賓館,為避暑旅游勝地。
(3).山名。亦作“ 梅領(lǐng) ”。在 江西省 寧都縣 東北。《史記·東越列傳》:“是時樓船將軍 楊僕 使使上書,愿便引兵擊 東越 。上曰士卒勞倦,不許,罷兵,令諸校屯 豫章 梅領(lǐng) 待命?!?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《括地志》云:‘ 梅嶺 在 虔化縣 東北百二十八里?!?虔州 漢 亦屬 豫章郡 。”
向道
(1).指引道路。 唐 韓愈 《送齊皞下第序》:“今之君天下者,不亦勞乎?為有司者,不亦難乎?為人嚮道者,不亦勤乎?” 朱熹 考異:“所謂人者,指應(yīng)舉者而言。為之作嚮道者,謂指引其道路所嚮。”
(2).指引路或引路的人。 清 戴名世 《紀(jì)紅苗事》:“內(nèi)地奸人誘使為 苗 嚮道,闌入攫取人畜?!薄独m(xù)資治通鑒·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》:“昔 鎮(zhèn)南王 不用嚮道,率眾深入,不戰(zhàn)自潰。”參見“ 嚮導(dǎo) ”。
謂向慕道義。 宋 蘇軾 《策略二》:“今者曾不得歲月之暇,則夫禮樂刑政教化之源,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,何時而議也。” 清 鄒容 《革命軍》第二章:“﹝八旗子弟等﹞不必讀書嚮道,以充其識力,由少爺而老爺、而大老爺、而大人、而中堂,紅頂花翎,貫搖頭上,尚書侍郎,殆若天職?!?/p>
寧馨
晉 宋 時的俗語,“如此”、“這樣”之意。 唐 劉禹錫 《贈日本僧智藏》詩:“為問 中華 學(xué)道者,幾人雄猛得寧馨?!?宋 蘇軾 《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》:“六朝興廢餘丘壠,空使姦雄笑寧馨?!?元 曹之謙 《白菊》詩:“數(shù)枝的皪照秋清,何物為花乃寧馨。” 清 吳廷楨 《試兒行為天標(biāo)令子賦》詩:“幾人有兒得寧馨,萬金之產(chǎn)良非誣?!眳㈤?宋 洪邁 《容齋四筆·寧馨阿堵》、 金 王若虛 《滹南遺老集·謬誤雜辯》、 清 郝懿行 《晉宋書故·寧馨》。
貫休名句,送衲僧之江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