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朝白居易《采詩官》
采詩官,
采詩聽歌導人言。
言者無罪聞者誡,
下流上通上下泰。
周滅秦興至隋氏,
十代采詩官不置。
郊廟登歌贊君美,
樂府艷詞悅君意。
若求興諭規(guī)刺言,
萬句千章無一字。
不是章句無規(guī)刺,
漸及朝廷絕諷議。
諍臣杜口為冗員,
諫鼓高懸作虛器。
一人負(戶衣)常端默,
百辟入門兩自媚。
夕郎所賀皆德音,
春官每奏唯祥瑞。
君之堂兮千里遠,
君之門兮九重閉。
君耳唯聞堂上言,
君眼不見門前事。
貪吏害民無所忌,
奸臣蔽君無所畏。
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,
群臣有利君無利。
君兮君兮愿聽此,
欲開壅蔽達人情,
先向歌詩求諷刺。
注釋參考
采詩
搜集民歌。 唐 皮日休 《奉和魯望樵人十詠·樵歌》:“若遇採詩人,無辭收鄙陋?!?宋 梅堯臣 《田家語》詩序:“因録田家之言次為文,以俟採詩者云?!?/p>
采集民間歌謠。古代有專門機構采詩,為統(tǒng)治階級觀風俗、知得失的一項政治措施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古有采詩之官,王者所以觀風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”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孟春之月,羣居者將散,行人振木鐸徇於路,以采詩,獻之大師,比其音律,以聞於天子?!?漢 王褒 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今刺史質敏以流惠,舒化以揚名,采詩以顯至德,歌詠以董其文?!?章炳麟 《國故論衡·辨詩》:“ 五季 以降,雖四言之銘,且拱手謝不敏,豈獨采詩可以觀政云爾。”
人言
[people's words] 人們的評論,別人的議論
詳細解釋(1).別人的評議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禮義不愆,何恤於人言?!?宋 蘇軾 《次韻滕大夫》之三:“早知百和俱灰燼,未信人言弱勝強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 晦翁 認是大姓力量大,致得人言如此?!?/p>
(2).人的言語。 唐 儲光羲 《昭圣觀》詩:“石池辨春色,林獸知人言?!?/p>
(3).pi{1~1}霜的別名。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金石·砒石》:“砒,性猛如貔,故名。惟出 信州 ,故人呼為信石;而又隱信字為人言?!?清 劉獻廷 《廣陽雜記》卷一:“辟臭蟲方,用木瓜打碎,燒煙薰之,若加人言少許,其子粒粒皆爆碎?!?/p>
白居易名句,采詩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