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琴錚鏦指撥剌。
出自唐朝白居易《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》
前年九日馀杭郡,呼賓命宴虛白堂。去年九日到東洛,
今年九日來吳鄉(xiāng)。兩邊蓬鬢一時(shí)白,三處菊花同色黃。
一日日知添老病,一年年覺惜重陽。江南九月未搖落,
柳青蒲綠稻穗香。姑蘇臺(tái)榭倚蒼靄,太湖山水含清光。
可憐假日好天色,公門吏靜風(fēng)景涼。榜舟鞭馬取賓客,
掃樓拂席排壺觴。胡琴錚鏦指撥剌。吳娃美麗眉眼長。
笙歌一曲思凝絕,金鈿再拜光低昂。日腳欲落備燈燭,
風(fēng)頭漸高加酒漿。觥醆艷翻菡萏葉,舞鬟擺落茱萸房。
半酣憑檻起四顧,七堰八門六十坊。遠(yuǎn)近高低寺間出,
東西南北橋相望。水道脈分棹鱗次,里閭棋布城冊方。
人煙樹色無隙罅,十里一片青茫茫。自問有何才與政,
高廳大館居中央。銅魚今乃澤國節(jié),刺史是古吳都王。
郊無戎馬郡無事,門有棨戟腰有章。盛時(shí)儻來合慚愧,
壯歲忽去還感傷。從事醒歸應(yīng)不可,使君醉倒亦何妨。
請君停杯聽我語,此語真實(shí)非虛狂。五旬已過不為夭,
七十為期蓋是常。須知菊酒登高會(huì),從此多無二十場。
注釋參考
胡琴
胡琴,胡琴兒 (húqin,húqinr) 弦樂器之一,把系有馬尾的竹弓置于兩根弦之間,弦固定于蒙覆蛇皮的竹筒上,演奏時(shí)馬尾摩擦琴弦而發(fā)聲,如板胡、二胡等 huqin fiddle;two-stringed Chinese violin 胡琴琵琶與羌笛?!啤?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錚鏦
同“ 錚摐 ”。 唐 黃滔 《戴安道碎琴賦》:“焉有平生探樂府錚鏦之妙,爰教一旦厠侯門戞擊之徒?!薄独蠚堄斡洝返谑兀骸捌鋾r(shí)箜篌漸稀,角聲漸低,惟餘清磬,錚鏦未已?!?/p>
撥剌
(1).不正貌。謂琴弦壓軫,聲音走調(diào)。《淮南子·修務(wù)訓(xùn)》:“琴或撥剌枉橈?!?高誘 注:“撥剌,不正也?!?/p>
(2).張弓貌。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:“彎威弧之撥剌兮,射 嶓冢 之封狼?!?李賢 注:“撥剌,張弓貌也?!睋?,《文選·張衡<思玄賦>》作“拔”。
(3).亦作“ 撥喇 ”。象聲詞。 唐 顧況 《李供奉彈箜篌歌》:“腕頭花落舞製裂,手下鳥驚飛撥剌。”《西游記》第二一回:“ 靈吉菩薩 將飛龍寳杖丟將下來,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語,卻是一條八爪金龍,撥喇的輪開兩爪,一把抓住妖精,提著頭,兩三捽,捽在山石崖邊,現(xiàn)了本相。”
(4).魚尾撥水聲。喻魚疾游。 唐 李邕 《國清寺碑序》:“暢撥剌以掉尾,恣噞喁而鼓腮。” 唐 杜甫 《漫成一絕》:“沙頭宿鷺聯(lián)拳靜,船尾跳魚撥剌鳴?!?宋 馬純 《陶朱新錄》:“一邊鱗肉與骨皆無,獨(dú)其首全,與二魚并游水中,但其游差緩,不復(fù)有揚(yáng)鬣撥剌之勢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于子游》:“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,送至鷁首,躍身入水,撥剌而去,乃知為魚妖也?!?/p>
白居易名句,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3途牛影視